患者:羅××,男,41歲,廣東汕頭人。
基本病史:因“反復上腹部不適1年,黑便1月”入院。
就診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胰專科
患者1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不適感,以餐後飽脹、隱痛為主,初起程度輕未予特別注意,發作時自服“胃藥”後好轉,半年前開始上腹飽脹感與隱痛加劇,影響工作與睡眠,餐後明顯,影響食欲,體重略有下降,於外院擬“慢性胃炎、胃潰瘍”給予抑制胃酸、保護胃粘膜和止痛等治療,症狀有所緩解,但體重逐漸下降,1個月前開始出現排黑色大便,開始未予重視,後進展為排柏油樣稀便,同時家人發現其面色較之前蒼黃,患者自己也覺得疲勞、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有時伴有眼前發黑,到當地大醫院檢查胃鏡初步診斷為“胃窦癌”,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胰專科就診。
患者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胰專科時處於明顯消瘦狀態,自訴半年內體重下降了10公斤。皮膚粘膜蒼白、中度貧血表現。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腹部軟,無壓痛,未觸及包塊。直腸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胰專科胃鏡檢查提示“胃窦部低分化腺癌”,入院後行抽血化驗提示“血色素92 g/l”,腫瘤標記物正常,胸片檢查未發現肺部轉移,腹部ct檢查發現“胃窦處胃壁增厚,未見明顯周圍組織器官侵犯表現,未發現肝轉移”,經全科病例討論後認為患者有手術指征。患者於2006年8月23日行胃癌根治術,切除了3/5的胃及清掃了周圍的淋巴組織,手術順利,術後第3天肛門排氣後拔出胃管,從流質飲食(湯、粥水、營養素液等)逐漸過渡到半硫飲食(粥、粉、面等),於術後第6天康復出院,2天後返院拆除傷口縫線。患者手術後病理檢查發現“胃低分化腺癌,癌腫位於胃窦部,侵犯至漿膜下,解剖32枚淋巴結有7個淋巴結有癌轉移,病理分期為t3n1m0,屬於iiia期”,術後第三周患者開始接受化療,每三周一次,共進行了8次化療,化療期間除了有嘔吐及手足皮膚發黑外無明顯副反應。手術後患者規律地復查胃鏡、胸片、ct、抽血等,現已經術後2年半,生活工作完全正常,未發現腫瘤復發。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