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見者有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胃癌。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可歸納如下:
一、不良的生活習慣。三餐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經常飲用啤酒、可樂、濃茶等刺激性食物或是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經常熬夜,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等原因皆可使胃潰瘍患者發生胃出血的症狀。
二、情緒因素。此類患者多患有胃潰瘍等原發性疾病,當神經上受重大刺激時,血脈贲張,原先將破而未破的血管就有充血現象,導致破裂,胸頭悶悶一嘔,稍一轉動,便有大量鮮血吐出來。
三、急性出血性胃炎導致的胃出血,此類胃出血患者大部分經過正規治療後都能得到有效救治。
四、肝硬化病人一般都會發展成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如果再食用粗糙食物、情緒過度刺激,食管胃底的靜脈血管爆裂就會發生大出血。但是胃癌一般都會引起潰瘍和息肉,只要稍不注意就會引起這些潰瘍面和息肉表面破損,從而引發出血。
五、濫用藥物而致胃出血:據一些臨床觀察有一部分的止血藥、對心血管有影響的藥物也可引起胃出血。如消炎痛、阿司匹林或激素類藥物。
六、老傷病引起的出血: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常見於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年青人上消化道出血則常見急性胃黏膜病變引起的血管出血,如過度的喝酒損傷胃粘膜。
胃出血應對症治療
一、胃內降溫。使胃內局部降溫,血管收縮,血流減慢。國內認為5℃的低溫鹽水可達到止血目的。胃冰凍法國內外學者均不主張應用。
二、中醫中藥。三七、雲南白藥、白芨、地榆、蒲公英、血見愁、血余炭、鮮大薊等可選用,辨證施治加減。
三、制酸劑。減少胃酸向胃黏膜進行擴散。當胃液pH值在6.0以上時,能阻止胃蛋白酶原變成胃蛋白酶,能促進潰瘍愈合。臨床對消化性潰瘍和急性潰瘍胃黏膜損害所引起的出血,常規給予H,受體拮抗或質子泵抑制劑。後者在提高及維持胃內pH值的作用優於前者。
四、垂體後葉素及其他血管收縮藥。垂體後葉素可收縮內髒小動脈,但作用時間短易復發出血,高血壓患者慎用。垂體後葉素20u加5%葡萄糖鹽水250—500ml,靜脈滴注,必要時24h後重復滴注。去甲腎上腺素16mg加生理鹽水500ml胃內灌注,亦可同時用去甲腎上腺素8mg加生理鹽水250ml腹腔注入,以治療門脈高壓症及各種消化道出血。
五、患者應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吐血時血液吸人引起窒息,必要時吸氧。活動出血期間禁食。同時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心率、血壓、呼吸、尿量及神志變化,觀察吐血及黑便情況,定期復查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與血尿素氮,必要時測中心靜脈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