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其他胃病 >> 胃下垂 >> 按摩治療胃下垂

按摩治療胃下垂

王奕紅 2005-12-13 13:41:27 中華醫學研究雜志 2003年11月第3卷第11期

胃下垂是一種慢性疾病。祖國醫學雖無此病名,但在《內經》中已有“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約不利”的記載。可見,古人對本病早有一定的認識。胃的正常位置,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上腹部,但隨著胃的充盈程度、胃肌層的緊張力以及體位變化等因素,其位置的變化較大。一般以胃小彎弧線最低點下降至髂嵴連線以下或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時,稱胃下垂。

1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是消化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水谷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和脾的運化功能,把水谷中的精氣上輸於肺,在腎精的作用下與自然清氣結合,構成了元氣,在肝的疏洩功能作用下,元氣流行全身,維持了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如果經常暴飲暴食,飯後劇烈運動,脾胃損傷;或七情所傷,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日久脾胃受損,進而生化之源不足,日久導致元氣虧損,中氣下陷,升舉無力、形成本病。也可因各種原因耗傷元氣,如病後產後,氣血虧損、元氣未復、脾胃虛弱。

2 臨床表現

胃下垂的患者,多為瘦長體型,胃部呈凹形,下腹部突出,有慢性腹痛史,食後即有脹感,自覺胃有下垂感和腸鳴聲,偶見便秘。腹瀉或交替性腹瀉及便秘,便形失常,呈扁而短,可伴有眩暈、乏力、心悸、失眠以及直立性低血糖等症狀。通過檢查上腹部可扪到強烈的主動脈搏動。胃腸鋇餐 檢查:(1)站立時胃位置下降、緊張力減退,小彎弧線最低在髂嵴線以下。(2)球部不隨胃一起下垂,胃呈馬蹄,球形部因受牽拉,其上角尖銳。(3)十二指腸第三段可因腸系膜動脈壓迫而呈十二指腸壅滯。

3 治療

本病治則為健脾和胃、補中益氣。

3.1 基本治法 (1)腹部操作:①取穴:鸠尾、中脘、氣海、天樞。②手法:一指禅推、揉、按、摩、托、振法。③操作:患者仰臥位。醫者位於其左側,先用輕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於腹部以鸠尾、中脘為重點,然後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臍周圍及天樞、氣海為重點治療,並用托法即醫者四指並攏,以羅紋面著力,根據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同時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和掌振法在上腹部振動。再用摩法在腹部治療,摩法以逆時針方向操作,時間約14min。(2)背部操作:①取穴:肝俞、脾俞、胃俞。②手法:法、按法、揉法。③操作:患者俯臥位。用輕柔的法沿脊柱兩側膀胱經治療,重點在t 6 ~t 12 的兩旁穴位,然後在脾俞、胃俞、肝俞用較輕柔的手法按揉,時間約10min。

3.2 辨證加減 (1)肝氣郁結:①按揉章門、期門及肝俞、太沖,每穴1~2min。②擦兩脅肋,以微微透熱為度。(2)氣血不足:①直擦背部督脈,橫擦左側背部,均以透熱為度。②按揉足三裡,約2min。

患者還要注意:(1)宜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性及不易消化之食物。(2)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情志舒暢。(3)平時可配合適當的腹肌鍛煉(可作仰臥起坐)。但不可過度疲勞。(4)胃下垂嚴重者,可用胃托幫助。

作者單位:730020甘肅省蘭州市紅星紙箱印刷廠醫務處

(收稿日期:2003-07-17)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