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多發的,讓很多的朋友受到了傷害,導致他們的胃部出現了異常,該病的病因是很多的朋友並不了解的,而在中醫方面對於胃下垂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接下來小編就來介紹一下胃下垂疾病的中醫病因有哪些呢。
胃下垂的中醫病因:
胃下垂是指x線胃腸鋇劑造影檢查發現胃的位置低於正常,胃小彎在髂脊連線以下,且伴有臨床一系列症狀如腹脹、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等。臨床上常與腎下垂合並存在,可為內髒下垂的一部分。究其原因首先為體質因素,即所謂無力型體質者,胃壁肌肉張力弛緩,胃遂延長下垂,“胃無力”乃下垂的原因,下垂是無力的後果;其次為腹壓因素,腹壁肌肉彈性降低或腹腔內壓力突然下降(如妊娠分娩、大量放腹水後)可致內髒下垂。另外十二指腸潰瘍或幽門病變引起不全梗阻,可使胃擴大,日久可導致胃下垂;精神憂郁,長期脫離勞動,使腹壁肌肉缺少鍛煉,飽食之後長途行走或勞動均與胃下垂有關,因此說胃下垂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其病機可概括為脾胃失和。引起脾胃失和的原因有飲食失節,內上七情,勞累過度等。故《脾胃論》說:“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木位,此所以病也。”“形體勞役則脾病”。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髒腑功能失調即表現在脾胃這一對矛盾的功能紊亂,或為脾濕,或為胃燥,或為胃氣上逆,或為脾氣下陷,或為脾不運化,或為胃不受納。既有虛證也有實證,故氣虛可見,氣滯亦有。
初病在經在氣,久病入絡在血,故《金匮要略》有:“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總之可以認為飲食、七情、勞累,可以使機體肌肉瘦薄,加之脾胃失和,納食減少。味不能歸於形,更使形體瘦削,肌肉不堅,而形成本病,其他如先天禀賦薄弱,分娩後的腹壁松弛,均可能使肌肉不堅,是重要的發病因素。本病脾胃髒腑功能失調,本是虛證,又因運化障礙,氣機阻滯,且日久入絡,又有瘀內停,更可挾濕、挾飲,故多實為呈虛實挾雜,正虛邪實或本虛標實之證。臨床治療除了健脾益氣、升陽舉陷以治本外,更宜佐化飲、降逆、行氣、活血、辛開苦洩以治標,以圖標本兼顧。
該病的預防可以從下面幾點入手:
1、飲食有規律,不要暴飲暴食或者偏食;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肌肉力量,防止腹肌松弛;
3、盡量不要多次腹部手術,積極治療消耗性疾病。
診斷胃下垂最好的方法是x線鋇餐造影,可顯示無張力型胃:胃體呈垂直狀,蠕動無力,胃內滯留液較多,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超聲波檢查可見胃的下緣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電圖描記檢查可見胃電波幅值無論在餐前還是在餐後都低於正常。
中醫將胃下垂歸為“胃緩”,認為長期飲食失節,或七情內傷,或勞倦過度,導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升降失常而發病。益氣健脾升陷是本病的治療原則,中醫辨證結合其它治療方法能取得較好療效。中醫認為,本病病因為:先天禀賦不足,體質虛弱;後天飲食失節,情志所傷,脾胃失和;大病久病之後,耗傷中氣,從而升舉無力。 胃下垂在臨床上屬於難治性疾病,病人症狀容易出現反復。
對於胃下垂疾病的中醫病因就是上述的介紹了,我們要多去關注胃下垂這種疾病,而且要均衡自己的日常飲食,平時吃一些利於我們胃部健康的食物,必須要清淡,而且還要利於消化,還要注意飲食速度不要過快,少食多餐的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