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病因 >> 其它胃病病因 >> 日常生活中的胃病“凶手”

日常生活中的胃病“凶手”

  胃病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日常生活中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患有各種各樣的胃病;我們通常所說的胃病主要是指發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一些疾病,所涉及的種類很多。

  精神因素與胃病

  現代的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健身場所爆滿,食療、針灸、足部按摩、SPA甚至各種偏方樂此不疲,粉墨登場;然而,胃病患者的數量卻並未見減少,胃病患者的症狀也並未見明顯減輕。由於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容易使植物神經功能性紊亂,從而導致胃腸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上腹部飽脹不適、反酸、嗳氣、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症狀,為誘發各類胃疾病提供了條件。醫學專家提醒大家:現代社會由於快節奏的生活以及強大的工作壓力,大部分人的胃都處於亞健康狀態。白領壓力大,最易患胃病,是高發人群。有人曾經對北京某高檔寫字樓辦公室裡30位公司職員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18人會“偶爾感到胃部不適”,有9人會“經常感到不適”,只有3人“從未感到過胃部不適”;在所有27位經常或偶爾感到胃部不適的員工中,只有7人去醫院做過正式的檢查;但是,有15人偶爾或經常服用胃藥;在所有員工中,有21人認為,胃病與工作壓力有很大關系,這其中,又有16人會經常感到“焦慮,不安,沒有食欲”。

  現代社會中,精神因素對胃病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有人形象地描述為“情緒化”的胃腸道,並進行了相關研究。動物試驗發現:當貓面對著咆哮的狗時,胃腸道運動就停止了,胃酸分泌也會發生變化。說明情緒變化對胃腸功能的影響非常大。長期如此,胃腸道就會發生很多疾病。統計發現,某些突發事件、家庭和工作單位人際關系的緊張、工作壓力增加等導致的疲勞、焦慮和心情抑郁,可使潰瘍病發生率明顯升高;某些非科學性誤導和醫務人員的不當解釋也常常可加重或誘導胃腸疾病。資料顯示,在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潰瘍病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就是很好的例子。

  回到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精神愉快時是不是胃口大開,而心情憂郁時是不是覺得吃什麼都沒有滋味?這是因為,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心理的變化,消化系統也會隨著我們的心理波動出現“情緒化”的反應:人體胃腸道功能是受神經、內分泌系統協同支配、調節的,由於它所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中樞神經,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因此眾多能夠影響植物神經功能的異常刺激(比如心理壓力過大、過度勞累、情緒緊張、情緒出現較大波動)都可能導致胃腸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下降、上腹不適、飽脹、暖氣、惡心等消化不良症狀。常見的相關疾病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情緒性胃病、情緒性腹痛、癔球症、神經性厭食、心理性嘔吐(亦稱神經性嘔吐)等。

  吸煙、酒+茶、飲食與胃病

  吸煙引起和加重胃病的罪魁禍首是尼古丁,它能作用於迷走神經系統,破壞正常的胃腸活動,使幽門括約肌松弛,膽囊收縮,使鹼性的膽汁易於返流入胃,以致破壞胃粘膜。並且它還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使胃粘膜粘液分泌減少。這些均可損害胃粘膜,導致胃病。有關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吸煙會增加胃病的發病率、降低胃病的治愈率、提高胃病的復發率。

  過量飲酒對胃的損害我們都已經很清楚了,但與此相關的一些事情有些人還沒注意到,如一般以為酒後喝點茶是解酒的好辦法,卻不知茶的咖啡因含量比較高,兩者相互作用會刺激胃黏膜,不僅不能達到解酒的目的,反而會引發各種胃病,酒加茶導致胃潰瘍等胃病的教訓實在是不少。

  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胃病常見的發作誘因有不少,飲食不當為其中之一,這些患者不宜食用粗糙、過冷過熱的食物,並避免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包括酒、咖啡、濃茶、辛辣調味品和太甜、太酸、高油脂的食物, 可吃一些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如五谷雜糧、豆漿、豆腐、蛋、魚、嫩瘦肉、動物肝髒等,以減少胃酸對胃腸粘膜的刺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誘因首推精神因素,但也與飲食有關,這些患者不宜食用油膩食物(油炸物、漢堡、薯條)、產生氣體的食物(豆類、番薯、芋頭)、會改變腸蠕動的食物(巧克力、蛋糕、餅干等甜點)、粗纖維多的蔬菜(竹筍、芹菜),含皮、籽、纖維多的水果(香蕉、龍眼、檸檬、鳳梨),平時應以清淡食物為主,可適量喝鮮果汁、麥片和小米粥等。

  胃食道反流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下食道無法適當地發揮功能,胃液反流到食道。這些患者不宜食用的食物有巧克力、咖啡、辛辣、薄荷、柑橘、蕃茄、全脂牛奶及洋蔥等,可食用的食物有高蛋白(禽蛋)、含纖維食物(蔬菜、谷類)、易於消化的米粥等。

  患急性胃炎時胃粘膜發生充血、水腫,甚至糜爛、出血。所以,飲食應以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若伴有腸炎或腹瀉,膳食中應少用或不用蔗糖,以免產生或加重腸脹氣,同時還應禁食一些生的蔬菜、水果以及粗纖維含量較多的食物。如有貧血、食欲不振等現象應多吃些補血的食品,如動物內髒、有色的新鮮蔬菜等。

  用藥與胃病

  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生病就要和藥物打交道,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治療疾病的藥物也可以反過來導致疾病如胃病。

  常見的容易導致胃病或對胃黏膜損害較大的藥物有二大類。1、以消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甾體類消炎藥。這類藥物對胃粘膜均有明顯的刺激和誘發潰瘍作用 ,使用不當可致胃出血或穿孔。有些慢性胃病的病人,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其胃粘膜本身有病變,防御功能不足,更易因服此類藥物而加重病情。現在,很多治療感冒的西藥,也都含有非甾體類抗炎藥,服後也能引起胃粘膜損傷。發病機理是藥物作用到胃粘膜後 ,損害胃粘膜 ,使組織前列腺素對維持細胞理化特性保護作用減弱 ,胃粘液和碳酸氫鹽分泌減少 , P H值降低 ,粘液屏障被破壞 ,胃粘膜細胞的脂蛋白層被溶解 ,導致粘膜下毛細血管損傷壞死和出血。一些動物實驗的結果表明 ,口服阿司匹林 600m g後 10- 30分鐘 ,進行隨意活檢 ,可見胃粘膜廣泛表淺性損傷 ,約占胃粘膜表面細胞的 25%。瑞典醫生對一組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者進行 16- 63個月的隨診期中發現 ,每天服用 75 m g者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為 1. 6%。據說,由於在 19 9 6年做完心髒搭橋術後不得不長期服用阿司匹林,1997年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因胃潰瘍嚴重出血再次住院。2、以強的松、地塞米松為代表的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能夠影響蛋白質代謝 ,增加胃液、胰液及消化酶的分泌 ,削弱胃的自身保護作用 ,減低胃粘膜保護和修復能力 ,延緩胃表皮細胞的更新 ,較長時間使用可誘發或加劇潰瘍病 ,引起胃腸道出血和穿孔。

  另外,洋地黃、碘劑、四環素、氯化胺、奎寧、利血平、組織胺等藥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胃粘膜的作用。

  一般來說,上述藥物在胃病的急性期、活動期禁用,在胃病的穩定期、緩解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嚴格掌握適應症 ,嚴格掌握用藥劑量 ,並盡可能減少劑量、縮短療程,最好飯後服用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必要時可加用保護胃粘膜的藥物(如硫糖鋁、麥滋林等),定期復查胃鏡。一旦有胃出血發生 ,要立即停用正在服用的上述藥物 ,並要到醫院檢查治療。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