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病因 >> 幽門螺桿菌 >> 幽門螺桿菌與中國有“緣”

幽門螺桿菌與中國有“緣”

  新民科學咖啡館第一次走進高校,大學生們在弄明白深奧的幽門螺桿菌(英文縮寫“HP”)的同時,也了解了一段有關“執著”的科研佳話。在昨晚第14期新民科學咖啡館裡,人們不僅學到了防治胃病的門道,而且領略了科學“脫俗”之美。

  幽門螺桿菌與中國有“緣”

  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之一的拜瑞?馬歇爾醫生即將於下周一訪滬,這是他“全球交流計劃”的重要一站。昨晚新民科學咖啡館的主講嘉賓之一、消化疾病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教授蕭樹東是馬歇爾的老朋友。據蕭教授透露,幽門螺桿菌其實和中國“緣分”不淺。

  藏在胃液裡的幽門螺桿菌被“逮個正著”之後,世界各地普遍用甲硝唑、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對付它,但久而久之便產生了耐藥性。而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普遍使用痢特靈,幽門螺桿菌對它卻很敏感,而且基本沒有耐藥性。如今,這種藥已推廣至俄羅斯、巴西、智利等國,可算是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獨特貢獻。

  科學研究已證實,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癌關系密切。那麼,根除幽門螺桿菌,是否就可以有效預防胃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研究這一難題,至今只有來自中國山東和福建的2項人群普查的研究結論得到了普遍公認,初步結論是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減少胃癌的發病率,對根除時無癌前病變者尤其有效。

  瘋狂舉動“征服”諾貝爾獎

  臨床醫生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歷史上實屬難得。昨晚的另一主講嘉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錢關祥,對兩位澳大利亞醫生執著和反傳統的科學精神推崇備至。要知道,在他們發現幽門螺桿菌的年代,“沒有酸就沒有潰瘍”幾乎是醫學界的定位。對於“幽門螺桿菌是消化性潰瘍重要病因”的見解,大多數人不接受,甚至加以嘲諷。兩位澳大利亞人至少用了10年,才獲得了國際同行們的普遍認可。

  事實上,他們不是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者,早在100多年前病理學家就在胃黏膜上找到過它,但卻一直不以為然。馬歇爾和沃倫做過好多次培養和分離的試驗,也曾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兩人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文章,在很多出版社和學術會議上吃了“閉門羹”。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馬歇爾在1984年吞服了含大量幽門螺桿菌的培養液,10天後,他在胃鏡檢查時發現,自己的胃黏膜上果然長滿了這種“彎曲的細菌”,直到服藥治療後,炎症的症狀才消失。正是這種“吃細菌”的“瘋狂舉動”,讓人們逐漸意識到,幽門螺桿菌才是慢性活動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

  預防胃病飲食最重要

  有關統計顯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在全世界都普遍較高,我國的陽性率達60%。蕭樹東教授提示,患有消化性潰瘍、低度胃、淋巴瘤、胃炎伴明顯異常或早期胃癌術後的病人必須根除幽門螺桿菌,計劃長期使用或正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有胃癌家族史、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也應根除幽門螺桿菌。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胃癌等疾病的發生,主要還是靠飲食。”他建議,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多發揮冰箱對食物的保護作用,少攝入油脂,也不要吃得太鹹。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