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胃鏡問世以前,由於缺乏完整的病理標本,有效確切的診斷手段以及問題思辨角度的差異,臨床上慢性胃炎的分類及診斷命名比較混亂。隨著胃鏡技術的開展和更新,尤其是纖維胃鏡在臨床上應用以來,胃粘膜的直窺和粘膜組織活檢相結合,為慢性胃炎的診斷和分類,提供了比較確切的方法。慢性胃炎分類方法很多,難以一一介紹,茲簡單介紹Schindler、Wood、Whitehead、Bokus、Strickland五種分類方法以及悉尼世界胃腸病學術會議的分類法。
(1)Schindler分類法(1940年):
把慢性胃炎分為原發與繼發兩類。原因不明者屬原發性,合並胃潰瘍、胃癌及做過胃手術者為繼發性。原發性者又分為淺表、萎縮及肥厚三型。關於肥厚性胃炎的問題,多年實踐的結果未能用活組織檢查證實,故不常用。
(2)Wood分類法(1949年):
利用盲目吸引法取粘膜,將慢性胃炎分為三型:①淺表型;②萎縮型;③胃萎縮。
(3)Whitehead分類法(1972年):
將慢性胃炎按粘膜類型、病變程度、有無化生這三類予以分類。
(4)Bockus分類法
此法是指在Whitehead分類法的基礎上,指出胃炎病變部位,並細分胃粘膜病理組織學變化。
(5)Strickland分類法:
這僅是萎縮性胃炎的一種分類方法。Strickland等主要依據血清免疫學檢查與胃內病變的分布,將萎縮性胃炎分為A型與B型兩個獨立類型。A型胃炎病變主要見於胃體部,多彌漫性分布,伴發惡性貧血,血清壁細胞抗體陽性,稱為自身免疫性胃炎。 B型胃炎病變多見於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不伴發惡性貧血,血清壁細胞抗體多陰性,較易並發胃癌,是一種單純性萎縮性胃炎。
(6)胃炎新分類——悉尼系統:
1990年8月第九屆世界胃腸病學術大會上,Misiewicz等提出了悉尼系統——一種新的胃炎分類法。此分類法是由組織學和內鏡兩部分組成。組織學以病變部位為核心,確定3種基本診斷:
①急性胃炎;
②慢性胃炎;
③特殊類型的胃炎。
以病因學和相關因素為前綴,組織形態學描述為後綴,並對腸上皮化生、炎症的活動性、炎症、腺體萎縮及HP感染分別給予程度分級。
內鏡部分以肉眼所見的描述為主,並區別病變程度,確定7種內鏡下胃炎的診斷,即:
①紅斑滲出性胃炎;
②平坦糜爛性胃炎;
③隆起糜爛性胃炎;
④萎縮性胃炎;
⑤出血性胃炎;
⑥反流性胃炎;
⑦皺襞肥大性胃炎。具體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