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病,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經或正在患潰瘍病。
由於潰瘍病反反復復、纏綿日久,所以,過去有“一旦潰瘍,終生潰瘍”的說法。
但是,隨著幽門螺桿菌的發現,潰瘍病的治療邁進了一大步。
今天的內科教科書已經明確指出85%的十二指腸潰瘍、60%的胃潰瘍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必須而且可以根治。
奧美拉唑、雷尼替丁、克拉霉素等新藥的開發和使用,為根治這種頑菌起到了重要作用。
服用強力抑酸劑和特定的1~2種抗生素,即目前流行的二聯、三聯療法,只要1~2周,85%以上患者的幽門螺桿菌可被徹底根除。
當然,這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
有效控制幽門螺桿菌後,潰瘍病的復發率從每年的30%~50%下降至2%~5%,甚至終身不復發!現在正在研制針對幽門螺桿菌的疫苗,近期有望成功。
這樣,在不久的將來,打一針“預防針”(即疫苗),就有望逃過潰瘍病這一劫。
從這個角度來說,潰瘍病是可以速治的。
●不能速治的理由
治病要求徹底。
對於潰瘍病,要徹底治愈就必須達到3個條件:第一,症狀大大減輕或消失——不再惱人;第二,很少或不復發——無後顧之憂;第三,缺損的潰瘍完全長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前兩項目前可以做到,但最後一項要做到卻非易事。
人體內有多種組織,生物學特性千差萬別,每種組織都有自己的生長、修復的過程。
如肝細胞壞死後要再生,至少需要1周的時間,中性白細胞(即白血球)要2周以上,而神經細胞一旦損毀,幾乎很難再生。
消化性潰瘍病簡單地說,就是胃或十二指腸的“襯裡”(即黏膜)有一塊缺損,其深度達到胃腸道4層組織的第2層(黏膜下層)。
就像柏油馬路的坑,不僅缺了柏油這一層,其下方的砂石層也沒了。
要修復它,光用瀝青糊在上面是不行的,必須先在坑裡填滿砂石,再鋪瀝青。
修復潰瘍也是同樣的道理。
除了根除幽門螺桿菌外,黏膜下層組織的修復,特別是血管的修復、接通至關重要。
運輸管道通了,才能將修復的原材料、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送到損傷部位,從底向上,逐層修復。
只有這種修復才能保證不會因胃酸腐蝕而復發。
要修復潰瘍就牽涉到用藥問題。
和過去的老藥相比,甲氰米胍、雷尼替丁、奧美拉唑等藥物愈合潰瘍的速度的確加快了許多。
但是,單用這些藥物,修復質量也不算很好。
臨床研究表明,如果加用硫糖鋁、铋劑、麥滋林等保護胃腸黏膜的藥物,修復質量就會提高很多。
一個精細的工程,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作保證,正所謂“慢工出細活”。
如果過分求快,就會“欲速則不達”。
因此,在目前的條件下,治療消化性潰瘍病重在科學用藥,正規治療。
而不是自己隨便買藥斷斷續續吃。
一般來說,正規用藥的情況下,十二指腸潰瘍病需要4~6周時間,胃潰瘍需要6~8周時間,而潰瘍大、年齡大或常服阿司匹林等藥物的潰瘍病患者,時間還要更長一些。
這可能離許多潰瘍病患者的期望還有一段距離,但這就是現實,它不能隨著我們的願望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