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炎 >> 胃炎治療 >> 慢性胃炎的用藥方法

慢性胃炎的用藥方法

  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某天早晨在路上相遇,他們都為對方起得早而感到驚訝。為什麼這麼早出來活動?窮人說:“我是為了找到食物來對付胃口”。富人歎了一口氣說:“我正好與你相反,是為了找到胃口來對付食物。”胃口的好壞,不但決定著一個人有沒有口福,而且還決定著一個人是否健康。本期我們要談的話題,就是與胃口緊密相關的慢性胃炎。有資料顯示,50歲以上者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可達50%。雖然該病常見,但人們對它的認識卻不很清楚,並常與胃十二指腸潰瘍、膽道疾病等相混淆。為幫助讀者認識慢性胃炎,本刊特約——

  真假胃炎仔細辨

  慢性胃炎是一種指由不同致病因素長期不斷作用於胃粘膜而引起胃粘膜慢性炎性病變的一類疾病,按其病理特點分類,一般分為三種: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按病變部位又可分為胃體炎和胃窦炎。

  該病起病緩慢,多有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往往是無規律的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或厭食、惡心、嘔吐、腹脹及嗳氣;可出現消瘦、疲乏無力、腹瀉、舌炎、指甲脆弱及貧血(多為缺鐵性貧血);檢查時可發現上腹部有輕微壓痛,皮膚粘膜蒼白,光滑舌,少苔等。

  其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大多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是急性胃炎的遺患。急性胃炎後,胃粘膜病變持久不愈或反復發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二是刺激性食物和藥物。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強烈刺激的飲食及藥物,如濃茶、烈酒、辛辣食物或水楊酸鹽類藥物;或進食時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復損傷胃粘膜;或過度吸煙等,長期下來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此外,十二指腸液的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以及細菌感染,也可引發慢性胃炎。

  腹痛不一定是患了胃炎

  很多人都知道,慢性胃炎能夠引起腹痛,所以一有腹痛表現,就認為是患了慢性胃炎。其實不盡然。

  腹痛是一種常見症狀,而不是一種病。當患者腹痛時,應該了解其病史及腹痛部位、時間、特點,以及飲食情況等,再判斷是不是患了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當然是引起慢性上腹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病人腹痛特點無規律性,多為程度不劇烈的隱痛或脹痛,在進餐後明顯,還伴有打嗝(嗳氣)、惡心、早飽等症狀。但是,胃部的其他一些疾病,以及十二指腸、膽囊、胰腺等疾病,也可引起慢性上腹痛。

  如某一病人有慢性上腹痛,其部位范圍不大,為飯前痛,即饑餓痛,常在寒冷季節犯病,伴有反酸、燒心症狀,即可考慮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如病人在病程中,常有明顯上腹痛,甚至有時出現劇烈絞痛,伴發熱,皮膚發黃(黃疸),平時腹痛與進油膩食物有關,即可考慮為膽囊炎、膽結石。

  還有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是由於胃動力障礙引起,可出現消化不良症狀及慢性腹痛。由此可見,經常上腹痛可以是慢性胃炎引起,也可以是胃、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結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所以,要做到明確診斷,醫生必須根據各疾病的特點和個人臨床經驗,必要時可做胃鏡、B超,甚至CT等檢查。

  慢性胃炎與胃潰瘍是兩種病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慢性胃炎與胃潰瘍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不能認為慢性胃炎可以引發胃潰瘍。

  慢性胃炎之中,以淺表性胃炎多見。有的患者可以沒有症狀,僅憑胃鏡檢查即可作出診斷。而萎縮性胃炎以老年人多見,其中少數伴有癌前病變,大多數萎縮性胃炎者不必擔心癌變。

  而對於胃潰瘍的發生,有許多因素。當前認為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胃酸,二是細菌(幽門螺桿菌)。如果用藥抑制過多的胃酸,並根除幽門螺桿菌,胃潰瘍是可以治愈的。

  飲食調理是關鍵

  對慢性胃炎的診斷,主要靠纖維胃鏡下肉眼所見,及采取胃粘膜作病理學檢查,但病變程度與臨床症狀有時不一致。有些人病變程度較重,但臨床症狀一般,甚至沒有什麼不適;有些人病變僅屬一般,但臨床症狀卻很明顯。所以,自覺胃痛消失就認為慢性胃炎好了,這種判斷並不可靠,而應該再作胃鏡檢查,以判斷慢性胃炎是否真正好轉。

  一般來說,慢性萎縮性胃炎治愈不太可能,能做到病情不再繼續發展已是很好了。慢性胃炎自覺症狀好轉後,很可能因為飲食不當,又會使症狀再次出現。

  大家都知道,進食過急,咀嚼不充分,食物過於粗糙、生冷、堅硬、辛辣、濃烈,長期飲用高濃度酒,吸煙過多,以及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特別是非甾體消炎藥,如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扶他林等,均可損傷胃粘膜,久之均可發生慢性胃炎。

  那麼,慢性胃炎病人在飲食方面應注意些什麼呢?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定時進食,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切忌暴飲暴食。

  (2)避免食用過於粗糙、堅硬、生冷的食物,避免過熱飲食,不食濃烈的香辛輔料。

  (3)少食鹽漬、煙熏、腌制、油炸食品。平時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以及軟而易消化的食物。結合具體情況,患者可制訂一套合理合胃口的食譜。

  (4)嚴禁煙酒。有人統計,每天吸煙10支左右者,胃炎的發生率占20%~30%;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胃炎的發生率為40%左右。高度酒對胃粘膜的損傷更甚於吸煙,每天飲白酒2~3兩者,胃炎發生率高達60%,飲酒成瘾者,胃炎發生率約有80%左右。

  (5)盡量避免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

  以上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注意點,對慢性胃炎患者應是長期的,甚至終生堅持的原則。患者切勿自認為胃已經不痛了,便又開懷暢飲,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癌變可能有多大

  在臨床工作中,筆者常常碰到一些病人,當拿到“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報告單時,便愁眉苦臉、忐忑不安,誤以為是自己患了胃癌癌前病變,早晚會轉成胃癌。

  慢性胃炎與胃癌真如“鐵哥們兒”一樣,形影不離嗎?其實不然。

  慢性胃炎從病理組織學上可出現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異常增生)三種情況,按病變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型。大多數資料表明,輕、中型萎縮是可逆的,而重型萎縮可逆性很小。重型萎縮性胃炎隨訪10年以上,發展為胃癌的約為1/150。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皆居於惡性腫瘤首位。正常胃粘膜發展成胃癌是一個漸進過程,往往持續數年。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病變稱“癌前病變”。這是一個病理學概念,而非獨立疾病,勿與早期胃癌相混淆。

  胃癌癌前病變的逆轉治療,是預防胃癌的重要措施。近幾年,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保護胃粘膜,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環,增強粘膜上皮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功能,可以使慢性萎縮性胃炎轉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或恢復成正常粘膜;還可使腸化生減少或消失,或使輕、中度不典型增生逆轉。但重度逆轉的機會甚少,故有學者提出相應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仍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有可能治愈胃癌的唯一途徑。手術的療效取決於胃癌的病期,浸襲深度、廣度及類型。據統計,早期胃癌術後,10年生存率達95%以上;進行期胃癌術後,5年生存率達50%以上。而胃癌未治療者,有50%以上者一年內死亡。

  相關鏈接

  慢性胃炎的藥物選擇

  (1)抑酸劑適用於有中上腹痛或胃粘膜糜爛者,可選擇西米替丁、雷尼替丁。而一些鹼性藥物在胃內與胃酸中和,也有較好的療效,如氫氧化鋁等。

  (2)胃粘膜保護劑,像硫糖鋁、次枸橼酸铋鉀(麗珠得樂),這些藥物能均勻分布於胃粘膜,使其免受胃酸的侵襲。淺表性胃炎者均可選用。

  (3)如證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選用能殺滅該菌的抗生素,如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滅滴靈、痢特靈、克拉霉素等(詳見Hp相關性胃炎治療方案)。

  (4)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氣、消痞、解郁、除滿功能的中成藥,都適用於防治慢性淺表性胃炎,並且療效良好。目前常用的中成藥有保和丸、越鞠丸、香砂六君丸、香砂養胃丸、舒肝丸、氣滯胃痛沖劑、良附丸、溫胃舒膠囊、養胃舒沖劑、陰虛胃痛沖劑、三九胃泰、猴菇菌片、舒肝和胃丸、木香順氣丸、補中益氣丸、復方田七胃痛膠囊、胃蘇沖劑等。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5)慢性萎縮性胃炎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劑,每次10毫克,1日3次口服;或胃樂新,1次1袋;或得樂沖劑,1次1袋,1日3~4次口服。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范疇,可用益氣活血通絡法治療,重用山藥、白術、佛手健脾理氣。參考處方:黃芪20克,赤芍、當歸、桃仁、紅花、川芎各6克,白芍10克,炒白術10克,山藥15克,佛手6克。服藥20劑後,胃脘痛可漸減輕,精神轉佳,納食增加,舌質淤斑漸退。之後加九香蟲6克、炒白芍10克,繼服20劑,諸症可消除。胃鏡檢查常提示轉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6)惡心、嗳氣明顯者可選用胃復安,每次10毫克,1日3次口服,或嗎丁啉,1次10毫克,1日3次口服。

  (7)有膽汁反流時(膽汁反流性胃炎),可用胃復安,或嗎丁啉、消膽胺。消膽胺每次3~4克,1日4次,餐後1小時和睡前服;還可應用痢特靈,每次0.1克,1日3次口服;或甲硝唑,每次0.2克,1日3次口服;或麗珠得樂,每次1袋,1日3~4次餐前空腹沖服。上腹痛可選用654-2,每次10毫克,1日3次口服;或普魯苯辛,每次15毫克,1日3次口服。燒心或返酸時應用硫糖鋁,每次1.0克,1日3次口服;或西米替丁,每次0.2克,1日3次口服,肝胃氣痛片、胃舒平等亦皆可選用。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