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胃癌中主要是腺癌,按癌組織及癌細胞的分化程度有高分化及低分化之分,胃的高分化腺癌指癌細胞分化程度較高,通常呈柱狀,細胞排列比較整齊,形成不甚規則分枝管狀,有的還形成乳頭狀,或為真乳頭或為假乳頭(前者指向管腔內突出 的癌細胞中間保存有間質軸心而後者僅僅是由癌細胞形成的突起),對這類胃癌近些年習慣於稱它為"腸型胃癌"(intestinal type gastic carcinoma);低分化腺癌系指癌細胞呈不定形或不規則形態,也不形成明顯的管腔,而常常呈分散性生長浸潤,或僅形成一些癌細胞條索,此即"彌漫型胃癌"(diffuse type gastric carcinoma)。。腸型胃癌或高分化胃癌通常發生在明顯腸化生的胃粘膜,而且其癌細胞的形態及酶譜與腸化生的帶刷狀緣的柱狀細胞(吸收細胞)相似,因此,早年有的研究者提出胃的高分化腺癌或腸型胃癌與腸化生有密切關系,甚至認為腸化生是此類胃癌的癌前病變。現在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不能泛泛地說腸化生就是胃癌的癌前病變,最多的是其中的不完全性結腸型化生可能與胃癌的發生有關,關於腸化生問題,後面還要做進一步說明。胃粘膜的另一種上皮病變,即由高柱狀並且通常帶有刷狀緣的上皮細胞所形成的腺瘤樣隆起或偏平隆起病變,對這種病變日本的病理學者稱之為“異型上皮”或“異型上皮巢”(atypical epithelium 或atypical epithelial lesion或ATP)。根據隨診及病理觀察,看到這種異型上皮能發生癌變,而且多是高分化型腺癌,因而過去一二十年當中他們對這種異型上皮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主伙它是胃癌的癌前的病變,但是在日本病理學界及消化病學界專注地對此種異型上皮進行研究,而忽視了胃粘膜其他與胃癌發生有關的病變,僅少數有眼光的病理學者逐漸開闊了研究視野。另一方面,歐美的病理研究人員,則是以Dysplasia 的術語對胃粘膜一些與胃癌發生有關的病變進行了描述。
小編提醒:胃癌青睐A型血的人
我國對胃癌癌前病變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1974年才開始有關於這一課題的研究報道。胃癌病理的研究人員,根據國際上對胃癌癌前病變研究中存在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全國范圍組織了協作研究組,這一課題也被列入國家的“六五”及“七五”攻關課題。通過十余年的研究,提出了幾種不同形態和不同組織發生的胃粘膜上皮異型增生病變,而且提出了這些不同的異型增生與各組織學類型胃癌組織發生的關系,即不僅進一步證實高分化腺癌的癌前病變,也找到了低分化及印戒細胞癌的癌前病變,雖然此項研究結果是初步的,但較之前人的研究更為廣泛和更為系統。
2.胃粘膜上皮異型增生
我們將與胃癌發生有關的胃粘膜上皮病變稱之為胃粘膜上皮異型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 of the stomach 或gastric dysplasia),因為我們對這類病變的隨診過程 中,或在病理切片上看到有些異型增生發生了癌變,所以認為它們都是癌前病變。癌前病變是一病理學概念,它與胃癌的組織發生有直接關系,就是說這類異型上皮細胞已經具有了轉變為癌細胞的細胞內和局部環境,在其不斷增殖的過程中有可能轉變為癌細胞。目前一般的看法是癌的發生有兩個階段,即初發階段(initiation)及促進階段(promotion),前者指在人體或動物體內已有癌細胞的形成,而後者指已經癌變的細胞由於某些化學或物理性作用而開始增殖並形成具體的癌腫,癌前階段包括在前者之中,即體細胞由於致癌作用,在其遺傳物質DNA的不斷損傷和修復過程中,細胞發生突變甚至癌變,無疑,這時做為細胞遺傳物質載體的細胞核染色體必將發生變化,並且反映到細胞的形態上。所以,異型增生上皮細胞的形態將發生改變,特別是其細胞核及染色體出現畸型,這也是病理醫生在切片上常看到的細胞病變之一,然而這種改變,在目前還沒一個准確的計量上的評價衡量一個變異細胞是屬於癌前的細胞異型或已是具有惡性的異型性。雖然近年來,不少研究人員采用某種手段試圖找出評價和衡量良性異型和惡性異型之間的區別,但這兩者之間仍是有重疊的,例如流式細胞術研究的結果,四倍體,多倍體或不正倍體的出現,往往表明細胞的異型的界限,它並不能劃分良性與惡性異型的界限,應用自動圖像分析系統對正常胃上皮,不同程度異型增生以及胃癌的各項測定參數,包括結構的異型(如腺管的不規則程度和分枝的復雜)、腺管面積與間質之比、異性細胞胞漿與核之比等等,這些研究無疑對評價異型增生的異型程度以及對於評價其潛在惡性能提供一些定量的數值,但對每一個具體異型增生病變,特別是異型性明顯的病變,仍不能成為一個劃分良、惡性的絕對依據。除了上述的一些形態定量研究(morphometry)之外,近些年來也有不少研究人員企圖找到一些比較有特征的癌細胞標志(marker),用以鑒別異型細胞的良、惡性。CEA是被應用最多的消化道為主的呂細胞標志。應用CEA的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胃癌及胃粘膜異型上皮的研究也有過一些報道,作者的觀查結果是盡管有時在癌旁的“正常”胃上皮細胞也有陽性表達,但在異型增生上皮,多數有CEA的表達,有意義的是在比較輕度的異型增生上皮,CEA陽性的分布多具有極性,即多分布在細胞的頂端,在異型性較明顯的上皮,CEA的分布有時呈極性消失現象,可分布細胞核周及胞質的任何部位,這一點與癌細胞很近似,但在高分化腺癌細胞,有時CEA的分布也呈極性,這就使CEA的表達做為區別異型增生上皮的良惡性質受到限制。
胃癌最新前沿知識:科學家發現新的胃癌致病菌
ABH同族抗原(isoantigens),即血型物質(blood group substances)在消化道上皮,特別是上消化道上皮的表達是細胞分化成熟的標志。當細胞癌變之後,ABH同族抗原即消失,減弱或減少,雖然在胃癌,此抗原消失和減少的百分率各家的報道不同,作者的材料近70%的病例此抗原消失和減少。應用特異性紅細胞粘附試驗(SRCA),免疫熒光及免疫組化檢查,結果是在輕度異型增生上皮此抗原基本保存,隨異型性的加重,此抗原也呈現消失的趨向,但仍不能以ABH同族抗原的表達與消失做為區分異型上皮的良惡性質的標志。對ABH同族抗原在消化道上皮的表達,作者應用了“陰性標志”(negative marker ),意即與其他癌細胞標志物不同,不是在細胞癌變之後出現,而是在正常時有表達,當細胞發生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時,這種抗原反應減少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