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癌 >> 胃癌常識 >> 申文江教授講述良性病放療是怎麼回事

申文江教授講述良性病放療是怎麼回事

  放射治療有著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目前已經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大約治愈的癌症患者中將近半數是放療的功勞,而且放療還配合手術、化療在治療癌症患者中作出貢獻。

  但是,放射治療始終是治療良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療對治療良性疾病的作用卻鮮為人知。1895年倫琴發現X線,1896年佛羅因特(Freund)就用X線治療毛痣,使毛痣消失。居裡夫人1898年發現放射性核素鐳,從此開始了放射性核素治療良、惡性疾病的歷史。隨後在臨床治療中逐步探索,積累經驗,使許多難以治愈的良性病得到有效治療,並手術、藥物治療配合,對手術和藥物單獨使用不起作用的疾病,有了治愈或姑息治療的方法。上一世紀前半時期,因為設備、劑量、生物效應的知識缺乏,致使放射治療有些遠期副作用發生,使用放射治療良性病發生爭議。50-60年代以後,設備改進,劑量學和放射生物學知識的認知提高,良性病放療效果顯著,而且副作用減少,特別是有些疾病,放療是唯一有效治療方法(例如異位骨化),良性瘤放療又引起醫學界的青睐。在歐洲醫生倡導下,多次召開國際放射治療良性病的會議,美國心內科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醫生首次利用放射線治療瘢痕的機理,創新用冠狀動脈球囊成型術後,冠狀動脈內近距離放射治療,預防再狹窄。這項技術充分發揮了放射治療在良性病治療上的作用,10年內轟動世界,成為放療界與心內科合作的熱的。眾目睽睽注視著放射治療良性病的進展。放射治療良性病,已經發展到現代水平。

  放射治療良性病,研究適應症是什麼?1996年德國塞金斯蓋麥特(Seegenschmiedt)等向134個放療中心發出調查問卷,3年期間收回134份調查表。每年治療良性病20082例。1996年李爾(Leer)等分兩次向ASTRO所屬的134家醫療單位征求對28種良性病是否放療適應症進行調研,收回508份答卷。綜合上述兩個調研結果,常見放療良性病中,炎症病患為第一位,包括汗腺炎、甲溝炎、腮腺炎;退行性病變為第二位,包括肩關節周圍炎、肱骨外上髁炎、根骨骨刺,退行性骨關節炎等;第三位是增生性疾病,包括杜普伊倫攣縮,瘢痕瘤,陰莖海綿體硬結症;第四位為功能紊亂性疾病,包括格雷夫斯病(甲狀腺突眼);第五位是其他良性病,如異位骨化等。在第2個調查的28種良性病中,常用放療的有牙釉質瘤,動脈瘤樣骨囊腫,鼻炎血管纖維瘤,皮膚,骨,肝血管瘤,強直性脊柱炎,動靜脈畸形,關節及滑囊炎,纖維瘤病,疖腫,真菌感染,膿性肉芽腫,組織細胞增生症,類肉瘤病,疣等。

  美國奧德(Order)和杜納爾秋(Donalso)於1990年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撰寫了《放射治療良性病》一書,詳述美國1950-1980年間76種良性病的放射治療經驗及評價,對良性病治療提出具體指導方針。這本書補充了中樞神經系統良性腫瘤的放射治療,如垂體瘤,腦膜炎,松果體瘤;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放射治療,包括狼瘡性腎炎,多發硬化症,腎、心、骨髓移植等;頭頸良性疾患如腮腺瘘,中耳炎,扁桃體炎,來庫利奇綜合症;消化系統疾病,胰瘘,脾功能亢進你那等;其他副神經瘤,化學感受器瘤等內容。

  我國開展良性病放射治療可追溯到1932年,北京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梁鋒教授用400kv X線機及40kv的X線接觸治療機治療各種良性病。對兒童皮膚血管瘤,瘢痕,腋臭,彌漫性巨細膠瘤(色素)沉著性絨毛結節滑膜炎等療效顯著,1958年的中國第一部《放射治療學》中,良性病放療幾乎占了一半篇幅。全國各大綜合醫院中,放射治療科室或學組,都利用深部X線機,X線接觸治療機、加速器等開展了良性病放射治療。1998年北大一院申文江、霍勇撰寫《血管介入放射治療》一書,並在臨床利用冠狀動脈內近距離治療機,在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後行血管內放療,成功的預防再狹窄。申文江等人還完成了動物實驗,成功的進行國際交流。2003年曾狄聞、劉明遠、周黨初、申文江等主編《現代良性病放射治療學》,全書共18章,50萬字,成為中國第一部良性病放射治療專著。

  在臨床使用良性病放療,必須掌握適應症,熟練掌握放射治療技巧,選擇適宜能量,准確決定靶區,最大限度的保護病灶周圍的正常組織,確保治療的質量。美國放射衛生局良性病治療委員會建議良性病放療應掌握以下原則:①治療前應對放療的質量、總劑量、全療程時間,發生危險的基本因素及保護因素都有充分考慮。②對嬰幼兒及兒童,應謹慎評估治療的利弊,除非必要,不應進行放療。③對皮膚照射時,應考慮其正面受到照射的器官是否會發生晚期反應,如甲狀腺、生殖器、骨骺、乳腺等。。盡可能不照射這些器官。④所有病例都應盡可能予以使用放射防護技術,如限光筒、鉛擋塊,或其他屏蔽器材。⑤按病理學所見深度,選擇適當能量放射線。

  放射治療的技術要求,應當選擇最佳能量的射線,盡量“寧淺勿深”。選擇放射劑量則應“寧少勿多”。目前對分次劑量沒有統一要求,一般均根據醫生的經驗。因此分次劑量應當考慮病灶的病理性質,及周圍正常組織的耐受程度。治療中、治療結束後應密切隨訪,觀察疾病的療效及急性及晚期的毒副作用,給予及時處理。為使劑量分布合理,靶區設計,治療幾乎設計,填充物使用等,需精益求精,校正與優化劑量分布。

  至今良性病放療仍沒有循證醫學結果,多數是經驗共識,多是回顧分析或Ⅱ期、Ⅲ期研究,制定的“金標准”仍以劑量-效應關系為依據。因此,良性病放療的適應症多選擇浸潤性或侵襲性生長的病種,或破壞形態、組織結構,影響功能或美容的疾病,當然也有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對於影響生存質量或生命的良性病,應及時處理。

  良性病放射治療的放射生物學研究十分匮乏。原因是病種分散繁多,醫生精力不足。目前放射生物學內容多借用惡性疾病的內容。單次劑量0.5-1Gy,總劑量10Gy以下,不會誘使細胞死亡,也不會有明顯的毒副作用。實際上放療是通過復雜的機制,達到治療作用。當機體受到病因、病源體創作或感染後,細胞系統會調動有序修復機制,生長因子刺激下,細胞迅速高度增殖和分化。疾病過程中,修復增殖可能過度發生,發生線會抑制細胞過度增殖,抑制纖維化形成。良性病放療的基礎改變是血管內皮。放療誘導產物ICAM -1,調節白細胞和內皮細胞,並使單個核細胞滲透到組織間隙,促使內皮細胞釋放前列腺素,調節細胞膜的功能。大的單次劑量或總劑量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血管硬化、閉塞。高放射劑量可使血管產生相應病理改變,產生治療作用,如治療動靜脈畸形、椎體血管瘤等。低單次劑量和總劑量治療關節炎,急性期抑制滲出,晚期抑制纖維化。低劑量放療抗炎作用十分顯著,放射線可促使免疫系統的單個核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粘著,並通過毛細血管進入炎性組織,傳遞炎症前細胞因子(IL-1、IL-6及壞死因子),補充炎症反應和連鎖反應相關的酶。低劑量放療減輕或停止炎症過程,可能迅速且完全,如治療腮腺炎。對低營養組織,如肌腱、韌帶、關節,慢性炎症引起的疼痛作用,止痛療效顯著,改善功能。總之,放療的疾病的治療,就是利用放射線抗增殖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炎作用,抑制退行性變的止痛及保持器官關節功能作用。

  放射治療良性病的劑量選擇,根據病種、病性而定。而且總劑量也可分程設計給予。總劑量應足夠充分控制病灶為宜。急性炎症單次劑量0.5-1Gy,總量3-8Gy。抑制腺體分泌劑量每次1Gy,總量6-8Gy。皮膚血管瘤治療劑量因年齡而異,一般總量6-10Gy。腋嗅則每次2Gy,第一療程10Gy;2個月後可再補量10Gy。硬纖維瘤病則總量60Gy。低於55Gy療效差;高於65Gy毒副作用大。瘢痕瘤必須在術後24小時內開始第一次放療,單次劑量4-5Gy,連續治療4-5次,總劑量應在15Gy以上。異位骨化需在術前1次放療7-8Gy,放療後1-4小時內手術,超過此時段,放療幾乎無效。

  充分利用放療治療良性病,會給許多患者帶來好處。根據綜合醫院放療科的經驗,每年放射治療的良惡性疾病比例,幾乎1比1。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