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常識 >> 腸胃不適查無病 疑為胃腸道心身疾病

腸胃不適查無病 疑為胃腸道心身疾病


  患者一:在焦慮、憤怒、憂傷、緊張、生氣等情緒狀態下會表現出胃腸不適的症狀:上腹部隱隱不適,口干口苦,甚至反酸、燒心;

  患者二:有些人會出現下腹部脹痛不適,或感覺腸道叽裡咕噜、肛門排氣不斷,甚至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後仍有不爽的感覺;

  患者三:有些人還可能伴有全身不定位的疼痛,睡眠不佳,心情郁悶或煩躁等心理障礙。

  然而,三位患者反復就診卻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把消化性潰瘍、炎症性腸病等疾病都排除在外。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何會出現這些病征呢?

  其實,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功能性胃腸道疾病”。隨著醫學科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現在醫學界一致認為,胃腸道病變並伴有心理障礙均被稱為“胃腸道心身疾病”。

  10%城市人患病

  胃腸道心身疾病並不屬於新的病症,而是一直普遍存在於人們當中,只是隨著近幾年來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的增大,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一項調查表明,胃腸道心身疾病在我國城市中發病率為10%左右,在歐美國家的發病率更高。一般來說,發病率以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多,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多,特別是城市中的知識分子、白領、學生等從事緊張腦力勞動者高發。胃腸道心身疾病患者中,中青年人占50%左右。雖然它不會致命,卻可顯著地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因而逐漸被人們所關注。

  患者自身的焦慮、多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加上醫患之間對心身疾病的認識不足,常導致胃腸道心身疾病的反復發作,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事實上,任何慢性疾病均可導致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而後者會進一步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反過來加重疾病。

  發病機制復雜

  造成以上症狀的原因有哪些呢?世界上關於胃腸道心身疾病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發病機制復雜,可能與精神心理因素、腸道感染、食物因素、內髒感覺異常、胃腸動力學障礙、胃腸道激素與神經肽、遺傳因素等有關。

  現在認為,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人因為矛盾爭吵生氣時常出現不思飲食、胃脹滿、肚子一拍砰砰響;有人面臨考試和突發事件時常出現腹部不適和如廁次數增多即是典型例證。心理障礙者如焦慮、抑郁症等常伴有胃腸道疾病,且成為這些患者就診的主訴,如果稍微留心一下患者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他的心理障礙。

  研究表明,應激所引起的心理變化常可引起胃腸道動力和內髒感覺異常,此類患者抑郁.焦慮和疑病症的評分明顯高於正常人,患者的疼痛阈值和精神評分存在相關性。

  精神心理因素可影響胃腸運動和內髒感覺,還可通過中樞神經作用而影響胃腸道分泌功能。腦腸軸概念的提出,為進一步了解精神心理因素對胃腸道生理的影響提供了基礎。腦腸軸是將認知和情感中樞與神經內分泌、腸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相聯系的雙向交通通路。

  精神心理異常有家族聚集現象,在門診就醫的心理障礙患者家屬中,常發現患有同樣的焦慮、抑郁、神經性厭食和胃腸道疾病。

  點擊下頁更精彩如何治療胃腸道心身疾病呢>>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