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癌 >> 胃癌常識 >> 胃炎為何會發展為胃癌?

胃炎為何會發展為胃癌?

  胃炎為何會發展為胃癌?35歲的年齡應該是人最輝煌的時期,但是由於現代社會的種種原因現代的男人患有胃炎的人數也逐年上升,這些主要是由於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果患有胃炎的人不注意生活細節就可能導致演變為胃癌。

  這是某媒體報道的一個典型病例,很多讀者看到後產生了恐慌心理和疑問——

  幽門螺旋桿菌沒有那麼可怕

  幽門螺旋桿菌是目前人類感染最為普遍的細菌,全世界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它定植於人類胃黏膜,是人類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200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巴裡·馬歇爾和羅賓·沃倫因為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可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專家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病因,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減少37%人群發生胃癌。

  還有研究顯示,在胃癌患者中,60%可檢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所將幽門螺旋桿菌定為人類i類致癌原。而我國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高發國家之一,作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療消化性潰瘍、預防胃癌的一個可行措施就是預防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專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多在兒童期感染,感染後大多發展為慢性胃炎,10%~15%發生消化性潰瘍,小於1%發展為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其實很容易殺滅,采用三聯療法——克拉霉素+質子泵抑制劑+阿莫西林即可。不過,由於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群非常龐大,但是患上胃癌的幾率較小,實際上“這種細菌沒有那麼可怕,不要談菌色變”。

  胃炎到胃癌其實很遙遠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病人治療一段時間後,幽門螺旋桿菌消失了,症狀卻沒有完全消失,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擔心癌變。

  針對“從胃炎到胃癌到底有多遠”的問題,專家說:“十萬八千裡。”

  “癌變有20多種因素,僅僅歸結於幽門螺旋桿菌,是片面的。醫學認為不單單是什麼病菌導致什麼病,而且與環境、心理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專家說,有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因腸化伴不典型增生擔心癌變,20年中做過40次胃鏡,仍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是多因素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是唯一因素。

  在消化內科門診,很多胃炎患者惶恐地詢問“會不會發展到胃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到底多久可以引起癌變?癌變率有多高?這個問題就像乙肝病毒感染多久可能引起原發性肝癌一樣不好回答。但癌變率即便不高,對每一個感染者來說卻被認為是完全有可能的。對胃癌的擔心,導致他們出現抑郁、焦慮、軀體形式障礙甚至自殺。專家說,從這個層面來講,心理障礙的危害要大於幽門螺旋桿菌的危害。

  萎縮性胃炎不等於胃癌

  醫學上有一個“胃癌三部曲”的說法:胃炎-胃潰瘍-胃癌,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更被認為是胃癌的“鄰居”。專家說,慢性萎縮性胃炎很可能是機體全身老化退行改變的一部分,醫學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就像隨著年齡增長,胃黏膜的萎縮也是老化的一部分。很難想象老年人全身各個部位都在老化,只有胃部還是年輕的。因此,對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應結合病理,區分情況對待。

  有的胃病患者做胃鏡還查出“腸上皮化生”,這是什麼樣的疾病呢?

  當慢性淺表性胃炎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胃黏膜常伴有腸上皮化生,也就是說胃裡長出了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而且正常胃黏膜的分泌功能改變為腸道的吸收功能。由於胃黏膜對吸收的東西無法解毒,天長日久,在部分患者胃內局部形成致癌物質,因此“腸上皮化生”又被稱為癌前病變。近年來,“腸上皮化生”的患者越來越多,已占胃腸病患者的一兩成,而且有年輕化趨勢,尤其是在精神壓力較大的都市白領人群中更明顯,這和飲食不規律、壓力大等都可能有關。專家說,部分“腸上皮化生”會發展為胃癌,但正常人的胃裡也會有“腸上皮化生”,因此不必緊張。

  胃炎為何會發展為胃癌?經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大家可以發現,之所以胃炎會演變為胃癌,是與人們後天的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分不開的,如果人們在生活當中能夠多注意自己的健康,就可以降低胃癌發生的風險。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