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預後有賴於病變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手術治療。Yanagata 及Masuda報告因胃癌而作切除術的533例患者,在訪3年後存活率為41%,5年後僅23%。國內報告隨訪113例胃癌切除術患者,5年生存率為21.7%。而全國 胃癌協作組分析了44個單位中經手術病理學證實的早期胃癌400例,其中微小胃癌8例,小胃癌22例,術後5年存活在89.6%。因此,胃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由於胃癌的病因還沒有完全清楚,故實施針對病因的一級預防還有不少困難。但是如果臨床上對高危人群及癌前病變進行嚴密的觀察和隨訪,並且研究其預防和治療的方法-二級預防,那麼,胃癌的發病率就會降低,早期胃癌的檢出率就會提高,從而使較少的胃癌患者獲得治愈的機會。近二 十年來,國內外學者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對胃癌的二級預防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對這些方法加以推廣普及。
1設立胃病專科門診
由於胃癌早期常無 症狀,進展期胃癌也帶只有一般胃病的症狀,尤其在予以一般對症治療後,症狀常緩解,以致不為人們注意,直至出現出血、穿孔、梗阻等症狀往往病期已晚,失去治愈的機會。總結國內以往病例在出現症狀來院就診的病例中,3個月內確診的僅29%,而一年以上才確診的竟達33%,其余也均歷時3個月至1年才確診。即使在我國醫療水平較高的上海,胃癌來院首診至確診的平均時間為113.3天,來院就診4個月以上才確診的也達26.2%,在全部胃癌住院病例中,Ⅰ期患者僅4%,而Ⅳ期胃癌達43.7%。因此如何提高來院病人的早診率,減少醫院內的誤診時間,是提高胃癌療效的又一關鍵。我國在開展胃癌普查時,常為如何確定胃癌高危人群提高普查的檢出率而煞費苦心,其實凡出現胃部症狀來院就診的患者,均可作為自我選擇的危險人群,我們何不以此類患者作為普查對象在醫院內進行檢查。設立胃病專科門診的目的,其原因即在於此,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國內外以往的經驗在設立胃病專科門診後,可使早期胃癌的比例從原來的1.6%提高到10.6%。凡設有消化專業的醫院,其檢出胃癌中早期胃癌的比例為10%~18%,遠較一般綜合性醫院1.2%~2.7%為高。
2在 有條件的胃癌高發區開展胃癌普查
胃癌的早期診斷,無疑是提高胃癌療效的關鍵,早期胃癌手術後五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而在自然人群中進行普查無疑是發現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徑。日本的經驗通過用X線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及內窺鏡在 40歲以上人群中進行普查,可使胃癌的死亡率下降27%,但此法耗資較大,國內胃癌的死亡率不如日本高,顯然不宜在國內推廣。近年來國內在研究簡易的胃癌普查初篩方法方面作了不少工作,解決了采取胃液的簡便方法,建立一系列以潛血為主的檢測指標。同果還建立了以詢問病史及症狀為主的計算機模式。用上述兩種初篩方法對自然人群進行胃癌普查一般檢出率均在0.1%以上,其中早期胃癌一般也占30%以上。雖然這些普查初篩方法尚有假陰性較高 、漏診率也不低的缺點,但由於方法簡便,花費低廉,籍此可找出宜作進一步檢查的高危人群,還是有助於胃癌的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工作的,因此可以在有條件的胃癌高發區加以推廣。同時也應進一步研究更為靈敏、更為特異的胃癌初篩檢查方法,不斷提高普查的效益。
3 在日常內鏡工作中檢出胃癌前病變及早癌
在日常內鏡及原因檢出的患者中,慢性淺表性胃炎高達70%左右。診斷的早期胃癌患者,大多數患有慢性胃炎或胃潰瘍,除一般的消化道症狀外,往往缺乏特異性症狀。臨床上對持續的、非特異性的胃腸道不適的患者,應積極動員內鏡檢查,使更多的胃癌患者以及可治愈的早期病變及時確診。胃鏡檢查及臨床工作中,應注意:(1)無症狀和有症狀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檢出率無顯著差異,其症狀與病理改變兩者亦無平行關系,以有胃病狀作為胃病判斷依據和檢查的起點或胃鏡普查的初篩條件是不夠的;(2)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僅50%~70%,故胃鏡診斷時一定要作粘膜活檢,尤其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應以活檢後病理診斷為依據。活檢必須選擇最可能病變之不同部位,以一鉗2塊取材法采取活檢材料,才能了解病變的范圍及不同部位病變的輕重程度;(3)胃鏡及X線檢查時,不能滿足於息肉的發現,而應注意胃的其它部位發生胃癌的可能性,並在多次檢查中息肉有增大趨勢者,應疑有惡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