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在消化道癌症中居首位。多發於40~69歲。如不手術切除,90%在1年內死亡。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為2~3:1。引起胃癌的原因很多,也有很多誘因促使胃癌形成。這些因素可歸為:遺傳、食入致癌物、幽門螺旋菌感染、胃黏膜損害和疾病等。胃癌往往是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遺傳 臨床上常見父親患胃癌,幾十年後兒子也患胃癌。日本是世界上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他們研究發現在美國定居的日本人後裔,如果保持原來的飲食習慣,發病率仍然很高;如果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病率明顯下降。說明遺傳與生活、飲食有密切關系。有家族史的人只要重視營養衛生,保持心情舒暢,營養平衡,堅持鍛煉等,同樣可不患胃癌。
食入致痛物質 要重視“癌從口入”,不讓亞硝胺、苯並芘、黃曲霉素等侵入人體,禁食霉變、煙熏、燒烤和腌魚、腌肉,不喝被污染的水等。吸煙者胃癌比從不吸煙者高50%,開始吸煙年齡越輕,死亡率越高。
幽門螺桿菌致痛 幽門螺桿菌可引起胃癌、惡性淋巴瘤、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胃潰瘍等。日本研究胃腸病患者有80%感染此菌,如不積極治療,其中30%可發展為胃癌;感染後用抗生素治療者,未發生胃癌。檢查此菌很容易,治療也不困難,關鍵是預防此菌感染。要樹立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如不喝生水和被污染的水,不吃不潔淨的生菜瓜果,肉食要熟吃,生熟食品要分開專用砧板。兒童是易感人群,應特別受到關愛:嚴禁口嚼食物後再喂養幼兒,要有專用的飲食用具,用前要消毒好。經口的醫療器械,如胃鏡、口腔科、耳鼻喉科的器械,不徹底消毒的不准使用等。
胃黏膜損害和疾病 在胃腔表面有一層黏液吸附層,能保護胃黏膜不受細菌、病毒及致癌物質侵襲。胃黏膜屏障被破壞後,可形成胃息肉、腸上皮化生、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如久治不愈,局部營養障礙、免疫功能低下、細胞變異並不典型增生,最後形成胃癌。因胃病切除胃,剩余的胃稱為殘胃,殘胃不能阻擋十二指腸液逆流,也可使致癌物滲入,引起炎症、糜爛、出血、潰瘍形成,甚至形成殘胃癌。所以胃切除術後,應重視康復。
保護胃黏膜首先要管好口,嗜酒、飲食過鹹、暴飲暴食都會破壞胃黏膜屏障。有人統計,喜吃過熱的飲食、三餐不定時,會增加胃癌發病率4.2倍和1.3倍。長期低蛋白飲食,會降低胃酸緩沖能力,使胃修復力下降,有利於亞硝胺形成。適當增加蛋、奶、鮮魚、鮮肉和豆制品,能對胃黏膜起保護作用,並能抑制致癌物形成。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防突變等,在抗癌和防癌中均有重要價值。
(以上內容轉載自新浪健康)
(責任編輯:劉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