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癌 >> 胃癌檢查 >> 輕松擊破胃癌的禁锢!

輕松擊破胃癌的禁锢!

  胃癌是嚴重威脅我們健康的一種惡性腫瘤,特別是我們國家,更是高發的地區。對於胃癌,我們了解多少呢?面對胃癌,我們又該做何態度呢?

  胃癌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惡性腫瘤,以往在我國,胃癌是年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是“癌老大”。近年來隨著肺癌的年死亡率迅速上升,目前在我國的城市地區,肺癌的年死亡率已躍居第一位,胃癌退居第二位。然而,即便從“癌老大”變成了“癌老二”,胃癌的“殺手本色”卻有增無減,據統計,在我國每年有30余萬人死於胃癌。

  不論哪種癌症,早期預防、早期發現以及早期治療,都是降低其死亡率的最重要的措施。具體到胃癌,患者該如何做呢?為此,筆者走訪了在胃癌診治領域有過深入研究的林三仁教授。

  八年等來的結果:HP感染與胃癌有關

  古代《孫子兵法》上有一句話,叫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對付胃癌這一恐怖殺手,自然要對胃癌尤其是其致病因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胃癌發生的地域性特點很明顯。”當筆者問及胃癌的高危因素時,林三仁教授首先說道,“像毗鄰的廣東福建兩省,胃癌的發病率就相差甚遠,福建的發病率比廣東要高得多。”林教授說,我國胃癌高發區的“走向”是從西北地區起,沿河西走廊、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然後向東到遼寧,之後沿著海岸線向下到山東半島、安徽、浙江至福建。

  至於胃癌的具體病因,林教授則說目前仍然不十分明確,但已發現許多相關因素,分為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

  胃癌的發生與遺傳關系十分明顯,有胃癌家族史者的胃癌發病率,較無胃癌家族史者要高許多,因而如果家族成員中有胃癌患者,則應當特別警惕。

  環境因素中,最為人們關心的是飲食因素。與胃癌發生相關的,主要包括攝入過多的油炸食品、熏制食品、腐敗不新鮮的食品,這是由於這些食物中富含二甲苯芘、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質。

  另外一個重要的致癌因素,則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幽門螺桿菌在1982年被科學家發現,但由於一些研究結果相互矛盾,最初醫學界對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是否有關存在爭議。為了證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林三仁教授開始在胃癌高發區之一——山東進行大規模人群的干預調查,即將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分為兩組,一組給予HP根除治療,另一組則不進行根除治療。在經過八年的漫長等待後,終於得到肯定的結論: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胃癌的發病率明顯下降。這也就意味著HP感染會增加胃癌的發病率。

  早期篩查:新技術帶來新突破

  一位讀者在給編輯部的來信中問道:“我最近經常胃疼、上腹飽脹不適,這是否意味著患了胃癌呢?”作為一名普通患者,都希望能從種種身體不適中找到癌症的蛛絲馬跡,以期早期發現胃癌,這可行嗎?

  “早期胃癌並沒有特異性的症狀,這已經是國際共識的了。”林教授語氣相當肯定,“早期胃癌可能無任何症狀,或者出現的症狀與胃炎、消化道潰瘍的症狀並無差異,而且吃些抗酸抑酸的胃炎、胃潰瘍藥物也能緩解,因而這並不能排除胃癌的可能。所以,要從症狀上區別是否患有胃癌,是不可能的。”

  如此情況下,那豈不是難以早期發現胃癌了?

  事實並非如此,要早期發現胃癌,林教授為讀者提供了以下建議:如果在胃癌高發區,年齡40歲以上,不論是否有症狀,應當定期查體。非胃癌高發區,沒有症狀者,3~5年應當做一次胃鏡檢查;有相關症狀者,每年應當做一次胃鏡檢查,以早期發現胃癌。30歲以下的人群雖然胃癌發病率低,但患病人數也在逐年上升,有人說“胃癌正在年輕化”。這些“年輕人”要早期發現胃癌,林教授勸告在出現胃部不適時,應當積極到醫院進行檢查。

  目前胃癌的最終診斷,必須經過做胃鏡鉗取活體組織進行檢查(即病理診斷)才能確定。可是活檢的技術要求比較高,費用較貴。而且,許多人對於胃鏡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別說沒有症狀,即便真的有胃部不適,大多數人因為害怕胃鏡檢查那股“難受勁”,而不願進行檢查。因此將胃鏡檢查作為一種篩查手段並不太合適。

  為了尋找一種簡便有效、更易為患者接受的檢查方法來作為胃癌早期篩查的手段,林三仁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獲得突破性進展,並即將在臨床推廣使用。

  林教授所發明的檢測方法稱為“胃液固有熒光光譜檢測”,即讓患者吞服一顆一頭系著引線的膠囊,這種膠囊裡含的不是藥品,而是用以吸附胃液的海綿,因而實際上是一種“胃液采集器”。在患者服下幾分鐘後,用引線將其提出,然後對所采集到的胃液進行熒光光譜檢測。而胃癌患者的胃液熒光改變明顯不同於胃內良性病變,特異性也很高,經過幾千例的臨床實驗證實,該項檢測的敏感度為84%,准確度為82%。如果加上胃液的潛血檢查,則准確度可達到90%以上。

  這種方法患者承受痛苦小、容易接受,且費用低廉,因而十分適合作為胃癌的篩查手段。檢查後懷疑患癌的患者,再去做胃鏡活檢以明確診斷,就更有針對性。

  萎縮性胃炎,難逃胃癌結局嗎

  今年58歲的老李,由於胃部不適到醫院求診。在做了胃鏡檢查後,醫生給出的診斷是“慢性萎縮性胃炎”。這個診斷讓老李擔憂不已,因為他曾聽人說,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前奏,最終將發展為胃癌。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

  林教授告訴筆者,萎縮性胃炎是人老化過程中一種正常的退行性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萎縮性胃炎也會增多,同時腸上皮化生也會增多,因此老年人出現這兩種改變是不足為怪的。由於老年人胃癌的發病率較高,因而有人機械地將兩者聯系在一起,認為萎縮性胃炎必然會導致胃癌。事實上,作為一種癌前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癌變的發生率確實比正常人高,不過,發生癌變的也只是少數(約3%),因而患者只需要嚴密的觀察。

  說到此,林教授特別提醒讀者,癌前病變與癌前疾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癌前疾病是指與胃癌發生有關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胃息肉及胃潰瘍等等。但是癌前疾病並不等於癌,只是與癌有關。有這些疾病的患者要提高警惕,定期檢查,不必陷於癌症的恐慌之中。而癌前病變則是指病變本身就處在癌前狀態,之後會發展成癌。按現代病理學的概念,能稱得上癌前病變的,只有“重度不典型增生”一種。

  “那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就不用去理它嗎?”筆者問道。

  “也不是這樣,因為萎縮性胃炎本身會給患者帶來的消化道症狀,像胃酸低、消化功能差、胃動力差等,會影響人的進食與健康,因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要盡量采取各項措施,比如注意飲食、對症治療,以減緩萎縮性胃炎的進展。”林教授答道。

  胃癌治療,不再局限於“開膛剖腹”

  被確診為胃癌之後,患者及家屬最為關心的,就是該如何進行治療。

  “胃癌的治療原則,首先是能切除就切除。”林教授說道。不過現在的切除手段不再局限於“開膛剖腹”型的外科手術切除,若胃癌在早期發現,可以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局部切除,而更早期的胃癌,可以在內鏡下行黏膜切除術。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早期胃癌的理想手術方法,它僅僅切除胃黏膜,而不用切胃,創傷小,恢復快。這種手術方式目前在日本開展得很好。但是,這種技術卻難以在國內得到很好的開展,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如此早期被發現的患者實在太少。

  據林教授介紹,最適合做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是隆起型、高分化、病灶小於2厘米、病變局限於黏膜層的患者。因為做這種手術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沒有淋巴結的轉移。可惜的是,國內患者在此期被發現的實在太少,令人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至於晚期胃癌,能手術切除也要手術切除,術後進行化療,一般是局部化療(腹腔內化療)和全身化療相結合。進行腹腔內局部化療的最主要原因是,胃癌復發 最多的是在腹腔內,尤其是手術切口處(稱為殘胃癌)。進行局部化療,能夠更有效地控制癌腫的復發、轉移,同時也減少化療的用藥量,減輕化療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反應。

  預防,並非無計可施

  “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黃帝內經》提出的一條醫療原則,也是一切疾病治療的最高境界。但是對於胃癌,能夠做到治未病(即預防)嗎?

  “胃癌的預防是有辦法的。”林教授明確地表示,“盡管遺傳因素無法避免,但從環境因素著手,還是有許多可以做的。”

  預防胃癌,林教授提出了以下具體的建議:飲食方面,不吃不新鮮的食物,少吃甚至不吃發酵的食物(如鹹菜)、油炸煙熏的食品;少喝烈性酒(少量酒精對胃黏膜會有保護作用,然而飲烈酒、飲酒量大,則會損害胃黏膜);少喝濃咖啡;少吃刺激性食物;而清潔的飲水對預防胃癌也特別重要。

  此外,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一旦查出,積極采取治療措施將之根除,也是預防胃癌的一項重要措施。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