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癌症預防分為三級,即:Ⅰ級預防——病因學預防,Ⅱ級預防——“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Ⅲ級預防——治療。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自“七五”以來,一直把腫瘤早期發現方法的研究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
醫學發展到今天,盡管我們對癌症的病因仍然不明確,但肯定的是,惟有Ⅱ級預防——“三早”才是當前徹底防治癌症的出路,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治愈率的關鍵。癌症若能早期發現,90%以上的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從這點意義上講,癌症並不是絕症,也不等於死亡!因此早發現與否,已成了癌症患者生與死的分界線!然而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各地醫院的首診病人,早期癌僅占10%以下,90%以上的患者失去了戰勝癌症挽救生命的寶貴時機。可見,提高癌症早期發現率已刻不容緩!
現實問題是,如何提高癌症的早期發現率呢?我們必須采用易於接受的篩查方法,即靈敏度高、使用簡便、無痛苦、價格低廉,才能在廣大群體中普及,才能在眾多無症狀的人群中發現更多的早期癌症或癌前期病變患者。真正做到“三早”。
A 當前醫學上通行的腫瘤臨床篩查方法:TM(腫瘤標記物)
當前在醫院裡普遍通行腫瘤臨床診斷方法TM(腫瘤標記物),這個方法最早誕生於1978年,是當前國際上研究的熱點,也是基礎研究的大方向。但直到現在,鑒於很多的技術瓶頸尚未解決,因此“TM”至今還是不能廣泛用於普查、初篩腫瘤。目前,它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有腫瘤家族史和有症狀的人員篩查:如肝硬化患者檢測AFP,大於50歲的男性前列腺腺瘤患者檢測PSA等;
2.初步診斷後測定:以確定該名患者體內腫瘤標志物的一般水平(個體參考水平)是多少,為以後觀察該項指標確立參考值;
3.預後和復發提示:通常腫瘤標志物的基礎水平越低,預示的腫瘤不再復發的可能性越高,存活期越長;
4.治療檢測:腫瘤標志物手術後水平較手術前下降,說明腫瘤切除完全,治療有效。
為什麼TM不能用於早期癌症的篩查呢?
1.現在常用的所有腫瘤標志物,都不能提示出某個特定器官發生了腫瘤,也不能指示出發生了某種腫瘤。而且,由於每個個體在發生惡性疾病之前,各種腫瘤標志物的個體正常水平相差很大,可能非常低,也可能接近參考范圍上限值,甚至偶爾高於參考范圍上限,因此,健康個體參考范圍上限並無絕對意義,出現超出參考范圍時也不能說明一定患了惡性腫瘤。
2.血中標志物的濃度與腫瘤體積的大小成正比,因為只有腫瘤細胞的大量分泌、崩釋、壞死後,癌細胞內的特異性蛋白才向血、尿中釋放。腫瘤體積越大,癌細胞分泌越多,壞死越多,向血內釋放的標志物就越多,所以在癌症的早期,癌細胞的數量不多,分泌少、壞死、死亡細胞也很少,血液中標志物的濃度很低,難以測出;
3.真正意義上存在的TM都必須滿足特異性、敏感性兩大前提,但在臨床上看來,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具有特異性蛋白表達,以肝癌AFP為例,只有70%--80%的肝癌病人血中有AFP出現,20%的病人是陰性反應;再譬如,大腸癌患者中只有50%人出現CEA。再者,PSA在前列腺患者中也只有50%呈陽性反應。
B 國際上癌症初篩方面判斷一種技術是否成熟有如下三個指標:
1 初篩的癌症患者檢出率。
2 早癌檢出率。
3 被檢出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
目前,應用腫瘤標記物的方法在以上三個指標方面都沒有理想的臨床報告,因此不能作為癌症初篩的方法。而“隱血防癌篩查試劑盒”經過20多年100萬人次的檢查,相關的數據如下,如胃癌為例:
1“隱血防癌篩查試劑”初篩的陽性率為10%左右,癌症檢出率為陽性人群的5%左右,這樣的臨床結論證明“隱血防癌篩查試劑”是有效的。
2 檢測結果顯示,早期胃癌占檢出癌症人群的75%左右,這真正實現了癌症的Ⅱ級預防——“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3 經過治療,這些胃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