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占胃惡性腫瘤的95%。胃癌在我國發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全國胃癌平均死亡率高達20/10萬,男性高於女性,男:女約2:1。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增加,高峰為50歲~60歲。世界胃癌的年發病率為17.6/10萬,日本、丹麥等國發病率高,而美國及澳洲則較低,在我國以山東、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區為高發區。專家建議:
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蔬菜,避免高鹽飲食,多吃新鮮的肉類,魚類,豆制品和乳制品,少吃鹹菜、煙熏和腌制食品,不食霉變食物。
胃癌在亞洲的高發病率與飲食習慣有關
亞洲人,尤其是日本人患胃癌的比例相當大,這種現象跟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一些東方人喜食的腌制食品,還有過去人們常食用的隔夜飯菜。霉變的食物中含有高濃度的亞硝酸鹽,這肯定是一種致癌物質。專家建議:三餐要有規律,固定每餐吃飯的時間:多吃容易消化的食品,少吃油炸食品;多喝綠茶;保持爾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經常運動,注意自我解壓和情緒調節。
胃癌發病與情緒和壓力有關
有統計顯示,A型血的人更容易患胃癌,這種現象可能與性格因素有關。A型血的人追求完美,因而精神壓力更大,他們往往更容易患胃癌。對胃癌患者研究結果顯示,受過精神刺激或愛生悶氣者患胃癌的相對危險性高,而開朗、樂觀、活潑者危險性最低。反復或長期精神緊張和壓抑的人,其免疫系統處於一種抑制狀態,為癌細胞的增長開了綠燈,沒有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年輕的胃癌患者數量不多,但死亡率極高
一般說來,胃癌多見中老年人,青壯年少見。但由於年輕患者一般早期症狀不易發現,無特異性,常與胃炎、消化性潰瘍相似,且病程短,臨床醫生缺少警惕性,極易誤診。因此,對於年輕的胃癌患者,往往發現時就已經到了晚期,而且進展很快,死亡率極高。
專家建議:
年輕人應遠離吸煙、酗酒、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心態,一旦發現胃部不適,盡快到醫院做胃鏡檢查,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更應該注意定期檢查。
胃炎 胃潰瘍的疼痛與胃癌疼痛有區別
早期胃癌引起的疼痛與胃炎、胃潰瘍有時不容易區分。 通常,胃炎、胃潰瘍和胃癌都會引起患者上腹疼痛,但是胃炎、胃潰瘍的疼痛會有一些規律性,比如饑餓痛、飯後痛、季節性發作等。胃潰瘍患者吃一些抗酸藥,疼痛可得到緩解。而胃癌所引起的疼痛一般情況下是沒有規律性的,有可能表現為延續性的疼痛或暫時的疼痛,沒有規律可循。
專家建議:
有持續性胃部不適、明潰瘍、萎縮性胃炎、胃息肉、做過胃部手術以及惡性貧血的人,應該定期進行胃鏡檢查。
胃癌治療,越早越好
在現在的醫療條件下,一期胃癌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到95%,二期胃癌術後5年生存率也可達到80%,而一旦到了三期,胃癌的術後5年生存率就會下降到50%以下。因此,胃癌的治療越早,病人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早期發現胃癌對於治療非常重要。專家建議:
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要注意自身的健康狀況,定期體檢,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治療。
制定個體化胃癌治療方案
早期胃癌治療目前仍然以手術為主;中期胃癌除了手術外,再根據患者的自身狀況和病情的發展程度選擇化療、放療、中醫治療等方式;晚期胃癌的治療則以化療為主。專家建議:不能盲目的認為某種治療方案一定是效果最好的,目前胃癌的治療尚在探索時期,只有充分了解病人的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