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化療術前術後有什麼卻別?很多胃癌患者對進行化療的治療方法和達到的效果都不是很明白,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內容。化學療法的目的是徹底消滅癌細胞,主要在於控制原發灶,使癌腫縮小,防止轉移產生新發病灶,延長生存期。目前,對此目標雖然尚有較大距離,但千方百計地增強化療效果,仍是臨床醫師必須努力遵守的原則之一。
在施行化療時,首先要選擇適宜的藥物,以藥物為中心較徹底地了解它對病人腫瘤的影響,處理好藥物、病人、腫瘤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俣成這些作用的協同方面,有利於消滅癌細胞,減輕對病人的損害,以期在避免“化療死”的前提下更多的或全部地殺死癌細胞。
對於一些狀態良好,骨髓功能、免疫功能好,以前未行化陪,而以腺癌細胞為主,則是化療的良好適應症。對於70歲以上的高齡病人,全身狀態衰竭,白細胞在3000/每立分毫米以下,血小板在80000/每立分毫米以下,已用過大量多種抗癌藥或放療者,再行化療時宜慎重或一般不宜施行。從胃癌的生物學行為看,局限型、團塊狀生長,高分化胃癌易發生肝轉移。故除一般化療原則外,應著重考慮預防肝轉移的治療措施。浸潤型、彌漫性生長,分化不良的胃癌易發生腹腔內擴散,除全身化療外,應作腹腔內給藥措施,殺死和抑制轉移癌細胞。
手術前化療是指胃癌切除以前給予化學藥物治療。術前化學藥物治的的依據是胃癌病人血流中容易找到游離的癌細胞和手術容易對癌細胞造成移行的種植,以及術前給予抗癌藥,使其在腫瘤灶局部發揮抗癌作用,可以減輕組織的反應性水腫,使腫瘤縮小,減輕癌腫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有利於根治手術的進行。有人通過動物實驗的研究,認為抗癌藥物有使癌細胞之間的集合力加強的作用,使癌細胞凝集成塊,從而在手術時可以防止癌細胞的散失,所以手術前化療的目的在於殺滅或抑制腫瘤細胞使病灶局限經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少由於手術操作而造成癌細胞的種植的轉移,阻止癌細胞播散從而提高手術治療效果。術前化療的方法有全身用藥及局部用藥兩種,全身用藥又分為靜脈給藥和口服用藥,但使用的藥物仍為絲裂霉素和5-氟脲嘧啶為主。
手術中化療是指在手術中切除原發癌灶後,局部給予化療藥物。因為手術操作可能使癌細胞進入血液循環而導致血道播散,浸潤至漿膜外的胃癌,細胞容易脫落而引起種植性播散。另一方面,肉眼可見胃癌病灶的完全切除,而肉眼看不見的或遠隔部位小的轉移灶仍可殘留於人體內,因此,手術中化療的目的就是消滅殘留病灶,減少手術中癌細胞播散和轉移的機會。胃癌手術中常用的藥物為絲裂霉素20毫克作靜脈注射。
手術後化療是指對癌腫實行根治性切除後,給予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術後化療做為手術根治切除後的鞏固治療措施,控制可能存在的殘留病灶,防止復發,提高生存率。癌腫病人血流中容易找到癌細胞,當然,血流中有游離的癌腫細胞並不意味著該病人體內已有轉移,但是,患有惡性腫瘤的病人,對腫瘤細胞的防御能力又十分低下,在旦機體遭受打擊,特別是手術創傷,將進一步降低機體抵抗力,從而使血流中的腫瘤細胞容易造成轉移。
因此,在手術根治後,對病人全身給予有效的抗癌藥物,以防止術後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很有必要。對手術根治後輔助化療,有單一用藥和聯合用藥方法。盡管單一用藥對胃癌術後的輔助治療有一定效果,但客觀上效率不高,一般在20%-30%左右,緩解期短,因此療效不能令人滿意。近年來由於細胞增殖動力學等基礎理論研究有進展為幾種抗癌藥物合並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使得胃癌術後輔助化療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聯合用藥可使抗癌藥物起到相加或相乘的效果,能對癌細胞各增地下鐵路周期抑制,延緩耐藥性的發生及減輕副作用。因此,聯合用藥的目的是選擇幾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作用於細胞增殖周期不同的時期,而藥物的毒性作用發生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時間,以此來增加腫瘤細胞的殺傷率,提高療效,減少耐藥性的發生而不增加毒性。已知用於胃癌術後化療的合並用藥方案很多,但多主張2-3種化學藥物合用。
胃癌化療術前術後有什麼卻別?對於手術後復發病人亦適應免疫治療。由於復發病人一般情況較差,常不能耐受化療的副反應,為止,主張采用靜脈高營養合並化療和免疫治療,這可減輕骨髓抑制及胃腸道副反應,並可強加用藥量,提高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