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癌 >> 胃癌治療 >> 較常用的胃癌化療藥物

較常用的胃癌化療藥物

    (一)5-氟脲嘧啶
    本藥為1957年由duschinsky等合成,為嘧啶抗代謝類藥物。5-fu本身並無抗癌作用,在體內需轉變為5-氟-2-脫氧尿苷單磷酸而起作用。fdump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從而阻止尿嘧啶脫氧核苷酸轉變成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影響細胞內dna的合成。本藥為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對各期增殖細胞都有殺傷作用,並對g1/s邊界有延緩作用。半衰期為10-20分鐘,主要在肝髒分散代謝。其副作用為骨髓抑制引起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停藥後2-3周可恢復。此外,還可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腹瀉等胃腸道反應。
    (二)呋喃氟尿嘧啶
    本藥為1966年由hiller等合成的5-fu衍生物,口服後主要在空腸和回腸吸收,經門靜脈抵達肝髒。不但在肝細胞中經細胞色素p-450微粒體酶系統分解為5-fu,而且也通過局部組織的可溶性酶分解為5-fu而起作用。因而應用ft-207後分解的5-fu並不全部經血特環而達靶組織起作用,副作用較5-fu為輕,但療效較高。
    1978年籐井節朗等發現ft-207與尿嘧啶按分子量1∶4比例混合口服,腫瘤內5-fu濃度顯著增高,增強了ft-207的抗癌效果。這一增效作用是由於5-fu轉變為f-dump的磷酸化作用增加。ft-207和尿嘧啶混合物的商品名為uft。
    (三)自力霉素
    1955年從streptomyces caepitosus的培養液中提取的一種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抗生素。本藥與dna發生交叉聯結,並可使dna解聚,抑制細胞dna復制,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本品抗癌譜較廣,作用迅速,但毒性較大。主要副作用為骨髓抑止,可引起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持續時間較長,一般於停藥後2-4周可恢復。
    (四)阿霉素
    為1967年意大利的farm italia研究所從streptomyces peucetius var caesius的培養液中提取出,其化學結構與正定霉素相似。其抗癌譜廣,治療指數較高,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本藥為肝髒代謝和膽道排匯,故肝功能減退者可產生嚴重毒性,應減速量應用。本品對心髒有較強毒性,毒性的出現與總劑量有關。如總劑量在400毫克/米2則易影響心髒而出現心力衰竭。其他副作用為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以及貧血。
    (五)亞硝脲類
    亞硝脲類藥物為細胞非特異性藥物,屬烷化劑。ccnu為口服藥,具脂溶性。口服吸收迅速,能透過血腦屏障。其副作用主要為延緩性骨髓抑制。血小板的下降多在服藥後3-5周出現,而白細胞的減少在血小板下降後1-2周發生,停藥後可恢復;同時可有食欲不振、惡心和嘔吐等胃腸道作用。因為可出現延緩性肝、腎功能損傷,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bcnu亦為脂溶性藥物,可供靜脈滴注。本藥能透過血腦屏障,給藥後1小時即可進入腦中。bcnu與蛋白質結合後緩慢釋放,故作用持久,並產生延緩性毒性。
    acnu的特點為能溶解於水,可靜脈或動脈注射。其副作用與ccnu和bcnu相同。
    (六)阿糖胞苷
    本藥為嘧啶類抗代謝藥物,需先經磷酸化成為活性型方能起作用,抑制dna聚合酶和干擾dna的ara-c為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主要作用於s期,並對g1/s、s/g2邊界有延緩作用。由於本藥口服吸收較少,須靜脈滴注方能發揮療效。副作用主要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等,偶可引起肝功能異常。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