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歷劉玉蘭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肝病研究所副所長、中華消化學會青年委員、消化學會北京分會委員、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成員。1985年畢業以來,一直從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工作與基礎研究,對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熟練應用內窺鏡進行診斷和治療。科研工作主要從事慢性肝病的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資助課題;並參加及承擔了八五、九五及863計劃等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已發表論文40余篇,並參加一些書籍編寫。龔均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63年畢業於原西安醫學院醫療系,現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工作,曾任中華醫學會陝西省消化分會常委。多年來主要從事抑酸相關性疾病的研究以及相關的儀器開發,先後發表了《雷尼替丁的抑酸效果觀察》等30余篇專業論文。
發病機理尚不確切許多人可能會心存疑慮:都市生活節奏快,生活飲食沒有規律,是否會對胃DD這一消化系統最大的器官的功能產生致病影響?比如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疾病。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龔均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醫學界還沒有充分的資料證明生活方面的習慣會導致胃潰瘍的發生。但是長期吃藥、患有慢性肺部疾病以及肝硬化等患者,由於胃黏膜抵抗力大大下降,患胃潰瘍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得多。據專家介紹,胃潰瘍的發病機理目前仍然不是完全清楚。近些年的科學研究表明,大多數的胃潰瘍都是由一種叫作幽門螺桿菌的細菌致病引起的。幽門螺桿菌可以引起胃炎、胃潰瘍、胃癌以及胃黏膜淋巴瘤等疾病。胃表面分泌有大量的胃酸,為什麼不能殺死幽門螺桿菌這種細菌呢?龔教授說,這種細菌本身含有尿素酶,可以分解出尿素,產生一種氨。由於氨是鹼性的,在幽門螺桿菌表面形成一層薄霧,保護細菌不被胃酸殺死。當受到保護的幽門螺桿菌著落於胃粘液以下時,開始破壞胃黏膜,從而形成了潰瘍。
藥物莫亂用在治療胃潰瘍的醫學實踐中,醫學界基本形成了通用的治療、用藥方法。據龔教授介紹說,一般采用抗酸治療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抗酸治療的用藥一般采用組織胺受體結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常見的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潘托拉唑等;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用藥一般有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這種用藥方案,可以減少胃潰瘍的發病率。如果治療效果不明顯,可以再加一些黏膜保護劑如铋劑,效果會好一些。胃潰瘍的治療周期一般為6周到8周左右,治療結束後,用胃鏡進行一次復查很重要。 當然,還有少部分患者胃潰瘍不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采取的治療方法就是單純的抗酸治療6周到8周後,再進行維持治療。這個期間的用藥是治療期間用藥量的一半,時間大約需要一年。劉玉蘭教授解釋說,目前市場上治療胃潰瘍的藥物很多,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和增強胃黏膜保護的藥物。抗胃酸的藥物主要有鹼性抗酸藥、抗膽鹼能藥、和質子泵抑制劑等,增強胃黏膜防御能力的藥物主要有膠體铋劑、硫糖鋁和前列腺素類藥。這些藥物都很有效,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使用適合自己病情的藥物。針對一些患者在潰瘍發作,疼痛不已時服用止痛藥的情況,劉主任提醒說,此舉非常危險,切莫輕為。她說,目前使用最廣的止痛藥物有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等,這類藥本身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血流量減少,並對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使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腸黏膜損傷。而且應用止痛藥會降低肌體對疼痛的敏感性,出現無痛性潰瘍,延誤治療,易出現出血、穿孔等嚴重並發症,所以因潰瘍而致的疼痛千萬不能用止痛藥而應該用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
手術治療應慎重劉玉蘭教授表示,手術治療也是治療胃潰瘍的重要手段,但是許多患者對手術治療的認識不正確,以為手術就是切除潰瘍部分,一了百了。其實胃潰瘍手術有兩種,一種是胃部分切除,切除病變部位,能夠刺激胃酸分泌的胃泌素產地DD胃窦部和部分分泌胃酸的胃壁細胞群,一般只保留1/4的胃。另一種是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術,選擇性切斷支配胃體窦的迷走神經,減少胃酸分泌。由於手術後會帶來比如傾倒綜合征,出現餐後冷汗、心慌等低血糖反應,同時腸道內滲透壓增強,出現腹瀉,而且手術後的小胃也帶來餐後飽脹、消化不良和胃動力改變等症狀,所以對於手術治療一定要慎重。專家強調,胃潰瘍患者要特別重視防治胃穿孔,以免發生生命危險,在治療胃穿孔時要做到禁食、補液、抗生素抗感染,防止休克;為了緩解症狀,患者應采取臥床或半臥床體位,以使腹膜炎局限化,減少毒素吸收;對於進食後穿孔,並伴有出血、幽門梗阻、惡性潰瘍等其他並發症者及腹膜感染嚴重者應進行手術治療。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