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以及胰管和膽道的出血,是內科臨床常見的急症。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為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並食道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痛、應激性潰瘍等。本病屬中醫血證中的“吐血”、“便血”范疇。[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嘔血與黑便,可伴有相關病症的臨床表現。
[診斷]
1.根據臨床表現及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即可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
2.臨床還可根據病史,選擇x線鋇餐造影、纖維胃鏡、B型超聲波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引起出血的原發病。[治療] 本病應及時到醫院,在醫生嚴密監督下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加強護理,密切觀察,安靜休息,大出血者禁食,一般則給予流質飲食。
(2)補充有效循環血量 ①補充晶體液及膠體液(中分子右旋糖酐,宜慢滴,每日不超過1000ml),臨床以先補膠體液為宜。 ②中度以上出血,根據病情需要適量輔血。
(3)根據出血原因和性質選用止血藥物: ①炎症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可用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200mg,加小壺;法奠替丁20mg,加小壺,每日2次),質子泵抑制劑(洛賽克20,加小壺,每日1―2次)。 ②亦可用冰水加去甲腎上腺素洗胃。 ③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用三腔管壓迫止血;同時以垂體後葉素10單位加小壺,再以10單位加入200~500ml葡萄糖或糖鹽溶液中靜點,維持4―6小時,再重復,直至血止,高血壓病及冠心病患者慎用。 ④凝血酶元時間延長:可以靜脈注射VitK1 10mg,每日1次,連續使用3-6天;安絡血10mg,肌注或經胃管注入胃腔內,每2-4小時用1次。以適量的生理鹽水溶解凝血酶,使成每毫升含50―500單位的溶液,口服或經胃鏡局部噴灑,每次常用量2000~20000單位,嚴重出血者可增加用量,每1―6小時用1次。
(4)內鏡下出血 ①食管靜脈曲張硬化劑注射。 ②噴灑止血劑;5%―10%孟氏液50-100ml,局部噴灑,具有強烈收縮作用,能使血液凝固和血管閉塞,少數患者可出現暫短的惡心,嘔吐及上腹不適等副作用。 ③高頻電凝止血。 ④激光止血。 ⑤微波組織凝固止血。 ⑥熱凝止血。
(5)外科治療:經保守治療,活動性出血未能控制,宜及早考慮手術治療。
2.中醫藥治療
(1)胃中積熱:吐血紫暗或成咖啡色,甚則鮮紅,常夾有食物殘渣;口臭口苦,心煩不安,大便色黑如漆,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熱,降逆止血。 方藥:生大黃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生地榆,O克、紫珠草10克、茜草根10克、血竭5克、生甘草6克。 中成藥:新清寧片。
(2)肝火犯胃:吐血鮮紅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脅脹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或見赤筋紅縷、栀積痞塊,舌邊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龍膽草10克、山栀10克、夏枯草8克、牡丹皮10克、黃芩10克、生地黃15克、生白芍10克、茜草10克、炒地榆10克、紫珠草10克。
(3)脾不攝血:病程日久,時發時止,吐血暗淡,黑便稀溏,腹脹納差,面色萎黃,頭暈心悸,神疲乏力,口淡或口泛消涎,或胃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泊法:健脾益氣,攝血扶中。 方藥:黨參10克、黃芪12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當歸10克、炒地榆12克、炒蒲黃10克、血余炭10克、三七6克、干荷葉1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藥:人參歸脾丸合荷葉丸。
(4)淤阻胃絡:便血或伴吐血,血色紫黠,或有血塊;胃脘疼痛,痛有定處,痛如針刺;舌質紫或有淤點,脈細澀。 治法:祛淤止血,活血行淤。 方藥:生蒲黃10克、五脂靈6克、茜草12克、延胡索8克、川楝於10克、三七5克、花蕊石12克、旱蓮草15克。 中成藥:雲南白藥。
[預防與調養] 1.積極進行針對出血病因的治療。 2.注意生活習慣、飲食、情志,避免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