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病理上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所有這些病理特點都跟脾胃本身的特性和胃病的致病因素密切相關。
①胃氣通降不暢:
如前所述“,胃主和降”、“以降為順”是胃的生理特點。胃把從食道接受來的各種食物及水進行腐熟消化後,需要有規律地及時排送下傳到小腸,才能維持胃正常的受納功能。所以,胃氣貴在和降通暢。如果胃氣通降的功能失常,通降不暢,糜狀的食物就不能及時下行,則水反而成為濕,谷反而成為滯,形成氣滯、血淤、濕阻、食積等種種胃病。因此,胃病雖然有寒熱虛實的不同,其病理特點突出在於一個“滯”字與一個“逆”字上,所以只要確診為以上病症,中醫在相對應的治療上則以開郁通滯、調節氣機、通降下行為目的。只要胃氣通降和暢,就不會得胃病。
②胃熱失衡:
按照陰陽五行學說的分析,胃屬於陽明燥土,無論感受什麼樣的病邪都容易轉化為 胃熱之征。本來人體感受風寒或過多食用寒涼的食物,按照一般規律來說是應該表現為寒涼之征,但由於上面所說的原因,這些寒氣病邪進入人體以後容易轉變為熱邪,於是病人就表現出胃脘燒灼疼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結等胃熱症狀。其他病邪,如情志失調、嗜辛熱食物或煙酒等就更容易化為熱邪或本身就是溫熱病邪,使病情沿熱的方向演變,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胃熱”。所以,中醫在相對應的治療上則以化解溫熱、調節陰陽平衡為目的。胃熱之症更不能進食寒涼食物,那樣會使胃熱加重。
③淤阻:
一般得了慢性胃炎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吃過幾劑中藥後,病情得到了緩解,有的甚至能逐漸恢復健康,但不小心偶遇病邪,胃病就很快復發。而胃病經過多次復發後,就愈加難以治愈。所以醫家對此總結成一句話說:“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淤。”意思是說,胃病如果反復發作,就會產生痰濁淤血,如果淤血不能及時化解,就會起到阻塞作用,使胃的功能減弱。胃氣的關鍵在於能夠“和降”,各種病邪侵襲引起胃病的病理關鍵也在於胃氣的不通,氣機不通時間久了就容易導致淤血內停,表現為胃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發病疼痛時有刺痛的感覺,表現為舌質紫暗或有淤斑等症狀。
④脾氣虧虛:
胃病往往反反復復發作,這種病程較長的疾病很多時候都會耗傷人體正氣,而且每當胃病發作時,對食物的消化能力降低,不能及時轉變成為氣血津液營養機體,各種髒腑就容易隨之虧虛。中醫認為,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在脾與胃之間相互絡屬,構成了脾與胃的表裡密切相關的關系。所以,胃病發作時,最容易受到影響的髒腑就是脾髒,一般患有慢性胃病的人,大多會伴有脾氣虧虛之症,就是這個道理。其病症表現為胃痛程度不重或饑餓時發作、食欲減退、大便爛腐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