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治療 >> 消化不良 中醫對此有看法

消化不良 中醫對此有看法

消化不良、腹瀉多歸屬於中醫的“胃痞”、“腹痛”、“嘔吐”、“洩瀉”等病症中。“胃痞”是指胃脘部痞悶滿脹不舒的一種自覺症狀,一般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胃中之物從口吐出的一種病症。“洩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征的病症。對於以上病症,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如:“髒寒生滿病”,“濕勝則濡洩”。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匮要略》也有相關疾病的辨證施治。漢以後歷代醫家都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提出了許多有效的治法和方藥。

中醫認為,導致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感受外邪,如暑、濕、寒、熱等外界不正常的氣候。2、飲食所傷,如暴飲暴食、過食肥甘、溫涼失宜、飲食不潔之物等。3、情志失調,如煩惱郁怒、憂郁思慮、精神緊張。4、髒腑虛弱,多見於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多因長期飲食不節,饑飽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之後,或素體不足,或年老體弱所致。

中醫治病是根據病人的不同症狀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即辨證施治。不論是胃脘部痞悶滿脹不舒,還是腹痛、嘔吐、洩瀉,如果兼見有發熱、惡寒、頭身痛等,多屬外邪所致,用解表疏邪的方法,可選用藿香正氣軟膠囊;如果兼見有嗳腐酸臭、不思飲食,或吐瀉後反覺舒適、舌苔厚膩,多屬飲食積滯,用消食化滯的方法,可用保和丸;如有胸脅脹滿、煩悶不舒、嗳氣頻作、飲食減少,每因情緒波動或精神緊張而症狀加重、脈弦等,多屬於肝郁氣滯,應疏肝解郁理氣,可用舒肝丸;如果兼見有胸悶、頭身重、口中粘膩、不思飲食、痰多、舌苔膩等,多屬於痰濕內阻,用除濕化痰的方法,藿香正氣軟膠囊很適合;如果兼見有病情時輕時重、食欲不振、面色少華或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脈弱等,多屬於脾胃虛弱,用健脾益氣的方法,可用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等;如果兼見有脘腹冷痛、喜溫喜按、四肢不溫、食少乏力、腰膝酸軟或見下肢浮腫、脈細弱等,多屬於脾腎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腎氣丸等。

實際上病人的症狀表現是錯綜復雜的,以上說的辨證分型往往是兩症、三症同時並見,如外感兼有食積、脾虛兼有氣滯等。達仁堂生產的人參健脾丸具有健脾益氣、理氣和胃、止瀉的功能,適合於治療老年人、或體質偏弱、或病程較長而屬脾虛氣滯的消化不良、腹瀉者。病人可表現為脘腹痞滿不舒、嗳氣嘈雜、不思飲食、體弱倦怠、腹痛便溏等症。其服法是每日兩次,每次1至2丸,可連續服用1至2周,甚至更長。

平時應隨氣候變化注意增減衣服,居處冷暖適宜,避免風寒暑濕等外邪的侵襲;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一日三餐要有規律,不暴飲暴食,不飲生水,宜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忌烈性酒和過量飲酒。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注意體育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等。這樣才能預防消化不良、腹瀉等病的發生。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