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現代人一種常見疾病,導致胃病的高發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不無關系。而胃酸是胃病的一種表現症狀,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胃酸,要怎麼治療胃酸呢?
為何會胃酸?
正常情況下,人體胃內分泌的胃酸與食物混合後,經十二指腸進入小腸。食管與胃連接部有幾大“御前衛士”守門,防止胃酸反流,其中包括:食管下括約肌、隔、隔食管韌帶等。若上述守門衛士“失職”,特別是食管下括約肌“不作為”,就會造成胃食管反流。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御前衛士”卸下盔甲?
首先是贲門手術,手術造成食管下括約肌結構的破壞。
其次是某些激素(縮膽囊素、胰高血糖素等)、高脂肪食物、藥物(如鈣拮抗劑、安定)等,導致食管下括約肌壓力下降。
另外,腹內壓力及胃內壓超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也可引起胃食管反流。
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及膽汁刺激食管黏膜,甚至刺激咽喉部引起反酸、燒心、惡心、胸痛和睡眠障礙,有時還引起咳嗽、哮喘及咽喉炎。部分病人反酸、燒心、胸痛等典型症狀可不明顯,僅表現為咳嗽、哮喘、聲嘶等不典型症狀,常輾轉於五管科、呼吸科、心內科等科室診療,長期不能得到及時診治。
讓胃酸老實待在“家裡”
讓胃酸安分守已,老實待在胃中的方法有多種,如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究竟孰優孰劣,還是讓它們比一比吧。
1、改變生活方式
由於肥胖可使腹內壓力增加,從而誘發或加重胃酸反流,故肥胖者應減輕體重。睡前4小時避免進食或飲水,餐後不宜立即平臥。盡量少抽煙,少喝酒、濃茶、咖啡,少吃高脂肪食物,以免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要避免飽食、緊束腰帶,積極治療便秘、慢性咳嗽等易引起腹壓增加的疾病。運動可幫助消化,減少胃內食物儲積,減少食管反流機會。
2、藥物治療
一般采用抑酸劑及促胃腸動力藥。胃食管反流病的“罪魁禍首”是胃酸,抑酸劑通過抑制胃酸的分泌,減少胃酸“泛濫”入食管或咽部,從而消除燒心、反酸、胸痛等症狀。目前常用的藥物是質子泵抑制劑及H2受體阻滯劑。此外,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可以促進胃排空,猶如水庫開閘洩洪一樣,減少反流壓力,可作為該病的輔助治療藥物。
沒症狀,也要防酸“出門”
胃食管反流病在治愈停藥後,症狀常會復發。因此,經治療症狀好轉後,仍應注意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藥物治療要規范,病情嚴重者如食管潰瘍、食管狹窄,需要長療程維持治療。對於有反流症狀,但不伴有食管炎的病人,可采取按需維持治療的方法,即症狀發生時服藥,好轉穩定時停藥,這樣既可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又可減少藥物的使用。另外,對於有並發症(食管潰瘍、狹窄)的病人,應加強隨訪,必要時復查胃鏡,以便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及早期食管癌,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