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其他胃病 >> 胃食管反流 >> 胃食管反流病對老年人的危害

胃食管反流病對老年人的危害

  胃食管反流病系由於胃液,有時加上十二指腸液向上反流進入食管,引起燒心、反胃、胸骨後疼痛等症狀,嚴重時可發生吞咽困難、食管出血和貧血。此病十分常見,發病高峰期年齡為60~70歲,25%的患者年齡超過75歲。

  為何會發病

  人在胃食管反流問題上,人體生理性的制約機制主要有三:(一)在食管下端緊接胃贲門處,有略增厚的環形肌,長約2~4厘米,稱為食管下端括約肌,在防止反流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括約肌呈緊張、收縮狀態,即可阻止發生反流。(二)正常情況下,食管排空迅速,即使有胃液與十二指腸液反流入食管,也會立即刺激食管使蠕動加強,將反流物往下排空。另外,口腔中的唾液吞咽進食管,對反流物起著稀釋、中和與沖刷作用,減輕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侵蝕作用。(三)食管黏膜正常的屏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抵御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損害。人到老年,上述3種防御機制均告衰退,食管下端括約肌經常處於松弛狀態,反流必然會增多。唾液分泌減少,對反流物的稀釋、中和及沖刷能力減弱。再加上長期的煙、酒、辛辣食物與藥物等因素對食管黏膜的刺激傷害,及老年期動脈硬化,可使食管黏膜供血減少。

  這種種情況都會使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減弱,不能抵御反流物對黏膜的侵害作用。此外,還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促使老年人易發生胃食管反流。一是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多,常服硝苯地平等鈣拮抗劑與消心痛等硝酸酯類藥物,這兩類藥物均能降低食管下端括約肌的張力,加重其松弛狀態,促進反流。二是老年人胃動力不足,胃排空延遲,也易導致胃內容物反流。

  對健康的危害

  胃食管反流,特別是經常的、重度的反流,可引起的健康危害絕不可低估,應重視3個方面:(1)反流物損害與破壞食管黏膜屏障,會引起黏膜炎症、糜爛,甚至發生潰瘍、出血,這些病變如不能及時痊愈,日久可導致食管狹窄,影響進食,甚至在病變部位發生細胞類型轉換,由柱狀上皮細胞代替正常的鱗狀上皮細胞,形成所謂的“巴立特(Barrett)食管”,後者已被公認為是食管癌的癌前狀態。要說明的是,並非有燒心、胸骨後疼痛、反酸等典型症狀的患者都有食管黏膜明顯炎症,其中大多數患者內鏡檢查無肉眼可見的食管炎症,可能的解釋是這類患者的症狀與食管黏膜對反流物中的損害因素具高敏感性有關。(二)反流物尚可侵蝕咽部、喉部聲帶和氣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聲帶炎和氣管炎。(三)胃食管反流引起的胸骨後疼痛易和心絞痛混淆,誤診率很高,導致一些病人長期接受針對冠心病的藥物治療,浪費醫療資源。文獻提示,30%~60%被疑為心絞痛的胸痛病人是食管源性胸痛,其中80%系胃食管反流病。

  診斷與治療

  依據症狀與內鏡及X線檢查,基本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診斷並排除有關的其他疾病,有條件時可作24小時食管pH測定,可對胃食管反流診斷提供強有力的證據。酸灌注試驗也有相當高的診斷價值。反流物中對食管黏膜的損傷因素主要為胃酸與膽汁酸,故藥物治療最常用奧美拉唑或法莫替丁等抑酸劑降低胃酸。鋁碳酸鎂或硫糖鋁能直接中和部分胃酸,並能減輕膽汁酸與蛋白酶對黏膜的損害,又是良好的黏膜保護劑。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促胃腸動力藥物能增強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抑制反流。以上3類藥物可視個體情況選擇和配合應用。生活上應注意戒煙限酒及不吃酸辣食品,多吃高纖維素食物,少吃脂肪,3餐不過飽,睡前3小時勿進食,餐後保持直立體位。不穿緊身衣,肥胖者應減肥。必要時可將臥床頭部抬高15~20厘米,可有效防止或減輕夜間胃食管反流。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