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人取站立位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到髂嵴連線以下,稱為胃下垂。胃下垂常是內髒下垂的一部分,輕度胃下垂者多無症狀,下垂明顯者可伴有與胃腸動力及分泌功能較低有關的症狀,例如上腹不適,易飽脹、厭食、惡心、嗳氣及便秘等。有時感覺深部腹隱痛,可能與腸系膜牽拉有關。患者餐後、多站立及勞累後上腹不適常加重。此外尚有其他內髒下垂的表現,以及站立性昏厥、低血壓、心悸等循環無力症表現。體征可見肋下角為小於90度,站立時因胃囊下移,按手於患者上腹部易觸到腹主動脈搏動,以雙手托撫患者下腹部往上常使患者有上腹墜減輕的感覺。患者上腹部壓痛點可因臥立位變動而不固定。有些病例因胃排空延緩可有振水聲。胃下垂明顯者常同時伴有肝、右腎或結腸下垂的現象。
胃下垂的發生主要和隔肌懸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韌帶松馳,腹內壓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有關。多見於瘦長體型、經產婦,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疝、消耗性疾病伴有進行性消瘦或臥床少動者。本病診斷依靠X線檢查證實。胃腸鋇餐檢查表現為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髂嵴連線以下; 無張力型的胃, 即胃體呈垂直方向,體部較低部寬大,窦部低於幽門水平以下,胃蠕動無力或見有不規則的微弱蠕動收縮波,餐後6小時仍有1/4-1/3胃殘留物存在;十二指腸第二部常位於幽門管後面,球部向左側偏移。
現代醫學對本病主要采用加強腹肌鍛煉,放置胃托、增加營養和對症治療等方法,可取得一些效果。
祖國醫學雖無胃下垂的病名,但根據臨床表現,當屬“胃痛”、“腹脹”范疇。多由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清陽不升所致;治宜健脾益氣,升清舉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