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其他胃病 >> 胃下垂 >> 胃下垂 “針”能治好

胃下垂 “針”能治好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稱為胃下垂。

  芒針

  (一)取穴

  主穴:巨阙、劍突下1寸。

  配穴:承滿(右)、鸠尾。

  (二)治法

  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無效,則改用配穴。每次僅取一穴。選28~32號7~8寸長之芒針。患者平臥,放松腹肌,調勻呼吸。巨阙穴刺法:針尖快速入皮,使針體沿皮下直剌至左側臍旁肓俞穴處。然後,手提針柄與皮膚呈45°角慢慢上提,以術者感到針尖沉重,患者感到臍周與下腹部有上提感為佳。如無此針感,宜出針重新進針,或在劍突下1寸處進針。提針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鐘,以後可縮短為3分鐘。劍突下1寸刺法:以28號8寸毫針,迅速入皮,與皮膚30°角沿皮下刺至臍左側0。5寸處,待出現上述針感後,改為15度角,不作捻轉,緩慢提針40分鐘,出針前行抖動手法10~15次。針後均平臥2小時。

  右承滿穴刺法:28號7寸芒針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針至左側天樞穴。待有沉脹感,先大幅度捻轉7~8次,然後再向同一方向捻轉,使針滯住。邊退針,邊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虛、胃向上蠕動感。此時醫者可用手壓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極。退針時宜慢,每隔5分鐘將滯針松開,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轉,使針滯住。如此,共分3次,將針退出,共提退15分鐘。最後,將針柄提起成90度角,抖針7~8次後,出針。用膠布在髂脊連線前後固定。囑病人仰臥30分鐘,再向右側臥20分鐘,最後復原位躺2~3小時。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過10次。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臥於硬板床上,在臍左下方相當於胃下彎部位找到壓痛明顯處,作為止針點。以32號8寸芒針,從鸠尾穴速刺進針,沿皮下邊捻針,邊進針,直達止針點。之後,右手持針作逆時針方向捻轉,當針柄沉澀感時,將針緩緩退出,須使針下始終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同時,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極,用力緩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當提至離皮下約2毫米時,將針再作逆時針方向捻轉,左手拇指按壓住針尖,右手將針垂直抖提3~5次出針,針刺提退過程約10~15分鐘。針後平臥3小時。20天左右治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准:痊愈:主要症狀消失,鋇餐透視檢查,胃下極回到正常部位;顯效:主要症狀明顯減輕,鋇餐透視檢查,胃下極較原上提3毫米以上;有效:主症好轉,胃下極較原來有所上提;無效:治療前後,症狀、體征均無改善。

  以上法共治1047例,按上述或類似標准評定:痊愈402例(38。4%),顯效231例(22。1%),有效428例(40。8%),無效86例(8。2%)。總有效率為91。8%[5~8]。

    電針

  (一)取穴

  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氣海。

  配穴:足三裡、內關、脾俞。

  胃上穴位置:下脘穴旁開4寸。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開4寸。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每次選2~3次,年老體弱者加足三裡、脾俞,惡心嘔吐加內關。氣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間動電療機,負極接中脘穴,正極分5叉,分別接雙胃上、雙提胃及氣海,用疏密波,通電量以病人腹肌出現收縮和能耐受為宜,每次約持續刺激20~30分鐘。如無間動電療儀,可用一般市售電針儀,采用斷續波或疏密波。為加強療效,可用維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諾龍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裡(上述系每穴用量)。電針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電針12次為1療程(穴位注射6次),療程間隔3~7日。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准:痊愈:症狀消失,x線鋇餐透視,胃角切跡回復正常;顯效:症狀明顯減輕,胃角切跡較治前上升≥2毫米;有效:症狀減輕,胃角切跡較治前上升,但<2毫米;無效:治療前症狀、體征均無改善。

  按上法治療251例,痊愈75例(29。9%),顯效86例(34。3%),有效46例(18。3%),無效44例(17。5%),總有效率為82。5%[8~10]。

  頭針

  (一)取穴

  主穴:胃區。

  配穴:足三裡、中脘(均為體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28號1。5寸毫針從發際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層捻轉進針2毫米,持續捻轉3分鐘,捻轉頻率為200次/分左右,留針15~30分鐘,每隔5~10分鐘以同樣手法運針1次,每日針1次,配穴隔日1次,2穴均取,針刺得氣後施補法。12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158例,結果痊愈136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12]。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建裡、中脘、天樞、氣海、足三裡、胃上、提胃。

  配穴:上脘、內關、梁門、公孫、脾俞、胃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腹部穴采取仰臥位。建裡穴宜雙針同時刺入,進針直至得氣,天樞穴用4寸毫針,針尖呈15度角向臍下之氣海穴方向斜刺,捻轉進針。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淺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針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術,促進經氣流動,直至針下得氣,然後再將針刺至8分左右,用同樣手法,促使酸脹感強烈,並向上、下腹部擴散,然後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覺胃體有酸脹緊縮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轉3~4下,稍停半分鐘,再捻轉1次,針感強烈後出針。針背部穴時,患者俯臥,針尖斜向椎間孔方向進針1~1。5寸,采用補法。留針30分鐘。四肢穴直刺,用補法,亦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後平臥1~2小時。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體針法共治485例,其中痊愈181例(37。4%),顯效149例(30。7%),有效133例(27。4%),無效22例(4。5%),總有效率為95。5%[11~15,20]。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左肩井、脾俞、胃俞;2、右肩井、胃上透神阙、中脘。

  配穴:氣海、足三裡、關元。

  (二)治法

  一般僅用主穴,每次一組,兩組交替。療效不顯時可加配穴。均采用注線法,以0/2或0號腸線,預先剪成2~2。5毫米長,穿入12號腰穿針內。刺入穴內,至得氣後,注入腸線。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損傷肺尖,造成氣胸。透穴時,腸線長度不夠,宜作接力注線,或改用大號三角皮膚縫合針穿線。注線完畢,將針孔用小塊消毒敷料覆蓋。10~15天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8例,結果痊愈29例,顯效28例,有效3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9%[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脾俞、腎俞、足三裡、中脘。

  配穴:提胃。

  (二)治法

  胃下垂2~4厘米者,選主穴,用維生素b1100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主穴雙側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維生素b1100毫克加胎盤組織液至9毫升,取主穴加配穴(均雙側),每穴注入1毫升。采用快速進行,得氣後速推藥。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三)療效評價

  共治46例,顯效38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5%[19]。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