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人體站立時,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緣垂墜於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
現代醫學認為,胃下垂是一種功能性疾病,患者因長期勞累,大腦過度疲勞,強烈的神經刺激和情緒波動,不斷作用於大腦皮層,使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功能失調,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繼而引起懸吊、固定胃部位置的肌肉和韌帶松弛無力,導致胃緊張力減弱,胃蠕動緩慢,從而使胃的位置降低。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先天性胃下垂多見於皮膚蒼白、體型瘦長、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腹壁松弛、腹肌薄弱者。患者常可並發其他內髒(如腎、肝、脾、橫結腸、子宮等)下垂。
後天性胃下垂多與慢性消耗病合並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後;為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潰瘍病的並發症等;或腹肌松弛、腹壓降低,如婦女多次生育,腹部腫瘤切除術,體重突然減輕;或胸腔內壓增加,如長期咳嗽、氣喘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輕度胃下垂患者一般無不適感覺,下垂明顯者,常有腹部不適、飽脹重墜感,每於餐後、站立或勞累後症狀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嗳氣、便秘等現象。胃下垂嚴重時,可同時伴有肝、腎、結腸等內髒下垂的現象。
診斷胃下垂可進行X線鋇餐造影,顯示無張力型胃:胃體呈垂直狀,蠕動無力,胃內滯留液較多,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超聲波檢查可見胃的下緣下移入盆腔,一般以胃在髂嵴連線4厘米以上視為正常。按下垂的程度,可分為輕、中、重三度,在髂嵴連線以下5到8厘米為輕度下垂,9到12厘米為中度下垂,13厘米以上為重度下垂。
胃下垂的治療主要是應用胃腸動力藥輔以對症療法。有易患體質的人要做到“未病先防”,剛剛發現的患者,要防止病情加重,促其康復。
調整飲食習慣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切忌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禁肥甘、辛辣之品,宜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宜一次性飲入大量湯水,避免使胃承受重壓。
提倡細嚼慢咽咀嚼是利用咀嚼肌和牙齒的力量將食物嚼碎磨細,一個人的咬力可以達到200~300千克,而胃蠕動的力量只不過幾十克的推動力。胃的消化功能主要的不是機械搗磨,而是“化學”消化。細嚼緩咽,是將食物磨細的同時,還能在口腔中讓食物和唾液中的消化酶充分拌勻,加強消化過程。減輕胃的負擔,對預防胃下垂顯然十分重要。
采取蹲位進食吃飯時采取蹲式,使胃下方的髒器對胃起到墊托作用,減緩胃內負荷,避免向下方垂降,並使食物的大部分緩慢進入十二指腸。
增強腹肌鍛煉可以選擇上樓梯、俯臥撐或仰臥起坐來鍛煉,有增強腹肌和韌帶力量、刺激胃蠕動和改善胃功能的作用。鍛煉要循序漸進,速度由慢到快,強度由小到大。
堅持腹部按摩堅持腹部及相關穴位如胃俞穴、脾俞穴、足三裡的按摩,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保健作用。
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豁達大度,樂而忘憂,保持良好心態對預防胃下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