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其他胃病 >> 胃息肉 >> 胃息肉分類及其與胃癌的區別

胃息肉分類及其與胃癌的區別

  胃息肉一般來說在發作時,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與不適,惡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腹瀉等症狀。如息肉表面有糜爛、潰瘍,可以發生間歇性與持續性出血。那麼胃息肉用什麼藥能夠治得好?陳春蓮主任表示其實胃息肉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效藥能治,吃藥一般無法消除息肉,只能阻止息肉生長,相反如果太多的藥對胃來說是個負擔,要治好胃息肉剛需要先作檢查再區分來治療。

  胃息肉可分為真性和假性兩種

  真性息肉又稱息肉樣腺瘤,其病變性質屬於腫瘤性增生,可發生癌變。假性息肉則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診斷的關鍵是獲取胃粘膜活檢標本作病理,具體結果可通過醫院的檢查來判定。

  假性息肉一般多為良性,因為屬於非腫瘤性息肉,因為不會發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症處理,很快就能治好。真性息肉則可能是癌前疾病,需要通過手術切除,對於胃息肉,內鏡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主要有高頻電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龍絲結扎法及氩離子凝固法等。內鏡治療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為一次性治療就可以痊愈。總之,患者一旦有了胃息肉,最好先至正規醫院作檢查,弄清楚自己所屬的病性再來配合醫生的治療。

  胃癌與胃息肉大有區別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惡變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狀態。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應提高警惕,定期隨訪,及時處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內的任何可見的過度生長的組織,其大體表現、組織結構和生物學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無症狀的人中的發生率低於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腫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異位性息肉等 )和腫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狀腺瘤和乳頭狀腺瘤即絨毛狀腺瘤 )兩大類,前者的惡變機會不高,而後者有很高的惡變傾向。炎性息肉無惡變傾向;錯構瘤性和異位性息肉很少發生癌變。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體組成,細胞分化良好,有時伴有間質增生和排列紊亂的平滑肌束,這種息肉一般可發生多個,但很少發生腸化,癌變率較低,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長大後可發生局部異型增生( 腺瘤性變 ),也可發生惡變,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內同時存在癌的發生率可達 7.4%~13% ,故在發現胃息肉時應仔細檢查整個胃。

  腺瘤性息肉屬真性腫瘤,占胃息肉的 10%~25% ,其發生率隨年齡而增長,男性比女性多見( 2:1 ),好發於胃窦部。多數為廣基無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較少為有蒂或呈乳頭狀( 絨毛狀 )。組織學分類( 按 WHO 分型 )可分為管狀、乳頭狀( 絨毛狀 ) 及管狀絨毛狀混合型,常伴有明顯的腸化和不同程度的異型增生。癌變率很高,達 40% 左右。其中尤以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一般當息肉的直徑超過 2 厘米時需警惕惡變。日本學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為交界性病變,認為單憑臨床和病理組織學檢查有時難以確定其良惡性,需做長期隨訪方能作出結論。同樣,也應注意到與其共存的胃癌常見,因此,當發現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時,應仔細尋找其他部位有無胃癌並存現象,息肉摘除後的病例,仍應每年做胃鏡檢查隨訪。對大多數有蒂的息肉,最簡單和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內鏡下摘除;不能做內鏡摘除的腺瘤,應切開胃做腺瘤切除,並從鄰近處多取黏膜活檢以觀察有無異型增生或明顯的癌變存在。

  家族性大腸息肉病和加德納綜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內也可有多發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腸腺瘤,這種腺瘤的癌變發生率與散發的胃腺瘤相仿。

    39健康網( 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