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生病就要和藥物打交道,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治療疾病的藥物也可以反過來導致疾病如胃病。
常見的容易導致胃病或對胃黏膜損害較大的藥物有二大類。
1、以消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甾體類消炎藥。這類藥物對胃粘膜均有明顯的刺激和誘發潰瘍作用,使用不當可致胃出血或穿孔。
有些慢性胃病的病人,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其胃粘膜本身有病變,防御功能不足,更易因服此類藥物而加重病情。現在,很多治療感冒的西藥,也都含有非甾體類抗炎藥,服後也能引起胃粘膜損傷。發病機理是藥物作用到胃粘膜後,損害胃粘膜,使組織前列腺素對維持細胞理化特性保護作用減弱,胃粘液和碳酸氫鹽分泌減少,PH值降低,粘液屏障被破壞,胃粘膜細胞的脂蛋白層被溶解,導致粘膜下毛細血管損傷壞死和出血。一些動物實驗的結果表明,口服阿司匹林 600mg後 10-30分鐘,進行隨意活檢,可見胃粘膜廣泛表淺性損傷,約占胃粘膜表面細胞的 25%。瑞典醫生對一組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者進行16-63個月的隨診期中發現,每天服用 75mg者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為1.6%。據說,由於在1996年做完心髒搭橋術後不得不長期服用阿司匹林,1997年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因胃潰瘍嚴重出血再次住院。
2、以強的松、地塞米松為代表的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能夠影響蛋白質代謝,增加胃液、胰液及消化酶的分泌,削弱胃的自身保護作用,減低胃粘膜保護和修復能力,延緩胃表皮細胞的更新,較長時間使用可誘發或加劇潰瘍病,引起胃腸道出血和穿孔。
另外,洋地黃、碘劑、四環素、氯化胺、奎寧、利血平、組織胺等藥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胃粘膜的作用。
藥物導致的胃病的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上述藥物在胃病的急性期、活動期禁用,在胃病的穩定期、緩解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嚴格掌握適應症,嚴格掌握用藥劑量,並盡可能減少劑量、縮短療程,最好飯後服用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必要時可加用保護胃粘膜的藥物(如硫糖鋁、麥滋林等),定期復查胃鏡。一旦有胃出血發生,要立即停用正在服用的上述藥物,並要到醫院檢查治療。
39健康網( 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