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常識 >> 胃為什麼不會消化掉自身呢?

胃為什麼不會消化掉自身呢?

  在正常的條件下,胃不能自己消化自己。但如果胃內產生的胃酸過多,或者受到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損傷了胃壁,胃就會開始消化自己,腐蝕掉胃黏膜,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胃潰瘍。

  我們知道,胃酸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酸,其濃度足可以把金屬鋅溶化掉。既然胃的消化能力這麼強,為什麼不會消化掉自身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從食物的消化談起。

  消化的起點

  人們常用“狼吞虎咽”來形容吃東西吃得很香,其實,人們完全不必羨慕任何一種動物吃東西的方式。比如,鳄魚有像釘子一樣的牙齒,堅固有力,但卻難以對食物進行充分咀嚼,消化的效率很低。另一個極端是像馬、牛一樣的食草動物,它們的牙齒形狀扁平,使“碾磨”成為咀嚼方式,效率也不高,以致它們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咀嚼食物上。

  實際上,在所有動物中,人類從食物中獲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為人類口中上下相對的臼齒可以使上下牙槽溝完美地咬合,提高咀嚼效率。其次,人類還有一個優勢是颌骨,它有一種像槓桿一樣的巧妙設計,既省力,又能帶動牙齒壓碎食物。

  當然,口腔的功能可不僅僅是切碎食物,唾液也是消化的重要一環。首先,唾液可以濕潤口腔黏膜和食物,使其便於吞咽(如果沒有唾液,人就無法咽下干的東西)。當我們進食的時候,由於食物刺激口腔黏膜和舌上感受器,唾液分泌大量增加,使食物溶解並與其充分混合。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刺激味蕾,品出食物的味道,還能夠使食物在澱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分解成麥芽糖,有利於胃腸的進一步消化。所以,吃飯時應細嚼慢咽,以充分發揮唾液的功能,同時也能減輕腸胃的負擔。

  食道和胃

  一旦咀嚼過程完成,食物就會經過食道來到胃裡面。不過食道並不是直直地下到胃裡的。食道與胃部相交成銳角,食物通過後,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肌肉就會收縮。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胃裡面的食物和胃酸反流入食管。如果這種銳角交角被改變(例如患食道裂孔疝的患者)、胃酸過多或深夜時過量飲食,胃就可能膨脹,胃液就會漫進食道。由於食道內壁的保護性不及胃部,患者此時就會有“燒心”的感覺,甚至引起食道慢性發炎(即反流性食管炎)。

  胃是人體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它不僅是人體暫時貯存食物的“倉庫”,還具有強大的消化功能。

  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胃內的胃酸(即鹽酸)和胃蛋白酶。胃酸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酸,其濃度足可以把金屬鋅溶化掉。胃酸具有殺菌作用,食物、飲水中的細菌很難闖過這第一道“酸防線”,大都在胃中“全軍覆沒”。此外,胃酸還能初步消化蛋白質,使食物中的肉、蛋、奶和谷類、豆類等中的蛋白質發生變性而易被消化。而胃蛋白酶則可以消化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轉化成人體的營養物質——氨基酸。

  既然胃的消化能力這麼強,為什麼不能消化掉自己?這是因為胃的表面存在著一種呈弱鹼性的黏液,其黏稠度很大,它覆蓋在胃的內表面,能防止鹽酸進入傷害胃黏膜。同時,胃黏膜還有“丟卒保車”的本領,它讓上皮細胞不停地進行代謝更新,阻止胃蛋白酶吸附在粘膜上,達到保護胃壁的目的。

  所以,在正常的條件下,胃不能自己消化自己。但如果胃內產生的胃酸過多,或者受到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損傷了胃壁,胃就會開始消化自己,腐蝕掉胃黏膜,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胃潰瘍。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