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常識 >> 陽明上逆 胃氣不和 睡眠難安

陽明上逆 胃氣不和 睡眠難安

  “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說,源於《素問·逆調論》:“人有逆氣……不得臥……是陽明新逆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不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按該文主旨是論述陽明經氣上逆,致使胃氣不得下行,導致“胃不和”,形成“臥不安”的病變機理。然而筆者從多年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凡以失眠為主的神經衰弱患者,在其發病過程中,多兼納差、脘腹脹滿、胸悶嗳氣、嘔吐吞酸、大便失調等胃氣不和症狀。這正與以上經文所論主旨相吻合。據此,以“調和胃氣”法治之,屢獲佳效。茲不揣膚淺,將臨床體會結合典型病例管陳於下,供同道參考。

  一、中焦濕熱

  由於中焦濕熱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外感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酒酪之品,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甘露消毒丹為其代表方。

  例1、周女,48歲。1989年8月15日初診。自訴:2個月前由村來城照看外孫,女慮其不惬意,日以魚、肉、雞湯佐餐,月余即覺夜寐不安,脘腹滿悶納呆。曾服維生素B1,維生素C面面俱到果維素、舒樂安定片及柏子養心丸等藥治療,然病益甚。刻診:入睡艱難,輾轉反側,每夜僅睡兩小時許,頭痛昏沉,記憶力減退,脘腹飽脹,納呆,嘔惡,大便粘滯,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證屬中焦濕熱,胃氣不和。治以苦降辛開清化和胃。甘露消毒丹化裁。處方:藿香、佩蘭、黃芩、黃連、姜半夏、厚樸、枳殼、竹茹各10克,白蔻、蘇葉各8克,六一散20克(包煎)。水煎日服一劑。四劑病愈過半。原方增損繼服四劑而安。

  二、痰濁內擾

  由於痰濁內擾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中土失運,積濕 生痰,或情志郁結,氣郁生痰,痰濁擾胃所致。黃連溫膽湯為其代表方。

  例2、馮女,55歲。1991年8月23日初診。自訴:年初退休以來,身體日漸豐腴,繼而夜寐不安。前醫按“更年期綜合征”、“植物神經紊亂”,以西藥調節神經罔效。刻診:夜寐驚醒不安,終日昏沉眩暈,記憶力減退,胸中板悶,痰多而粘,不思食,食則索然無味,嘔惡嗳氣,苔黃厚膩,脈弦滑數。證屬痰濁內擾,胃失和降,治清熱祛痰、化濁和胃。黃連溫膽湯化裁。處方:黃連、半夏、橘紅、炙甘草、茯苓、枳實、生姜各10克,柴胡、竹茹各7克,龍骨、牡蛎(二藥先煎)、栝蒌各30克。水煎日服一劑。3日即能安寐,余症銳減。減其制,繼服3劑,余症亦瘥。

  三、胸膈郁熱

  由於胸膈郁熱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於素體心胸熱邪蘊結,且過服辛熱之品 ,或汗、吐、下太過,傷津耗液所致。栀豉湯、涼膈散為其代表方。

  例3、朱女,48歲,1988年5月21日初診。自訴:夜寐不安三月余。以養血安神片、柏子養心丸及西藥(藥物不詳)治療,然病益進。刻診:臥不安席,心胸懊惱煩熱,頭烘熱脹痛,注意力銳減,面赤唇干,口燥渴,氣穢臭。時發口瘡,便干溲黃。舌紅,苔干黃,脈浮洪數。證屬熱擾胸膈,胃氣不和。治以通洩郁熱,清宣和胃。涼膈散化裁。處方:大黃、栀子、黃芩、連翹、豆豉、甘草、枳實、元明粉(沖)各10克,薄荷6克,水煎,日服一劑,6劑寐安。

  四、食滯胃脘

  由於食滯胃脘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於飲食不節,食積不化,停滯胃脘,氣機阻滯,胃氣上逆所致。治以消食破積,導滯和胃。保和丸為其代表方。

  例4、譚女,35歲1990年3月23日初診。自訴:夜不能寐,脘腹脹悶兩周余,周身乏力,記憶力明顯減退,西醫診為神經衰弱,以西藥調節神經,及神經衰弱丸治療罔效。刻診:失眠,僅天明前入睡2-3小時,頭暈煩燥;不思食,食則欲嘔,嗳腐吞酸,口氣穢熱;大便粘滯,日2~3行,但所下不多,穢臭難聞;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心腦治療儀提示:①腦血管緊張度增高;②神經衰弱。證屬食滯蘊熱,胃氣不和。治以破積導滯,消食和胃。涼膈散和保和丸化裁。處方:焦四仙40克,炒萊菔子30克,枳實、黃芩、連翹、雞內金、厚樸、藿香、佩蘭各10克,半夏、茯苓、陳皮各12克。水煎日服一劑。5劑寐安,余症均瘳。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