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胃癌在北方和沿海某些地區的農村較為常見。在胃癌高發的日本,有50%的胃癌患者可早期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在胃鏡下即可切除治愈。相比之下,我國胃癌的早期發現率不足10%。
推薦閱讀:您要清楚什麼是胃痛
日前,我國著名腫瘤外科專家、哈醫大附屬四院張豈凡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胃癌早期發現率不高和人們對胃癌警惕意識不高有關,好多患者因胃痛亂吃藥而掩蓋胃癌真相,而胃鏡檢查則可大大提高胃癌的早期發現率。
說起胃病,很多人對這樣的經歷都並不陌生:“我的胃總疼,動不動就得吃點胃藥對付。”盡管知道自己的胃“有毛病”,但能為此而到醫院進行檢查,並規范接受治療的人卻不多。張豈凡說,現在很多人認為胃痛是小事,隨便買點胃藥吃,不疼了就行,幾乎每周都能碰到因輕信胃藥而延誤病情的胃癌病人。“胃疼吃點藥看似合理,實是犯了大忌。”張豈凡教授指出,任何疾病治療的途徑都應該是先診斷,後治療。待有明確的說法後,再給予相應的治療。而胃疼就吃藥,恰恰等於不診斷就治療,疾病未確診前,就通過自己給自己治病,這種違反醫療規律的盲目行為後果之嚴重可想而知。
專業解讀:探索生氣時胃痛的原因
據張豈凡教授介紹,目前,能夠及時發現早期胃癌的手段主要是X光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其中,胃鏡檢查尤以可直觀、可擇取標本而獲得“鐵證”成為醫生首選。有經驗的醫生有一雙“經過訓練的眼睛”,能在胃鏡下敏銳發現胃黏膜中5mm左右即米粒大小的微小病變,有時還可進行胃黏膜染色,及時發現胃黏膜著色的異常,再經過活體組織檢查,在顯微鏡下捕捉到少量癌細胞,從而使胃癌得到確認。
早期胃癌的表現,類似於潰瘍病或胃炎的症狀,如反酸、惡心、厭食,隨著疼痛的加重,體重會進一步下降,且有消瘦、貧血等症狀。因此他強調在胃疼、胃區不適或消化道不適的時候,應該及時去醫院做胃鏡、鋇透、CT、彩超及脫落細胞、大便潛血等實驗室檢查,搞清原因。盡管許多人的胃疼就是一般性胃炎,但最後發展成胃癌的亦不在少數,這就提醒有胃病家族史、又反復出現胃痛症狀的人,應提高警惕。而那些生活無規律、工作緊張繁忙,且長期吃腌制品或發霉食物的人,更應及時體檢,進行排查。張教授特別指出,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胃息肉等某些慢性胃病目前已被公認為癌前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