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醫的分類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類: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病、腸胃濕熱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治療和日常保養方法。脾胃虛寒的人,應該采用暖胃的方法,日常做菜時可以多用胡椒、生姜,溫補暖胃的羊肉當歸湯是很好的適時補品;腸胃濕熱的人,應該注意清除腸胃濕熱,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羊肉不宜多吃,性熱壯陽的狗肉更應盡量不吃;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通常是因為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所以平時適當運動與休息,舒緩情緒很有幫助。當然,這只是一般規律性的總結,臨床並非如此簡單,也有虛實夾雜或本虛夾雜等。
可是我們不是專業醫生,怎麼知道自己是胃寒還是胃熱,陰虛還是陽虛呢?消化內科專家告訴記者,留意日常生活細節,其實可以粗略分辨。平時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涼、胃口不好、常感疲倦無力的,多數為脾胃虛寒之人;而經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排便粘滯不暢、脾氣暴躁的,多為胃熱之人。另外,胃泛酸水時伴有灼熱感,一般為胃熱,而胃寒的人泛酸通常是泛出清水。
“臨床中主要因脾胃虛弱而致胃病的人比較多,大約占了60%。”但專家同時強調,“有的人本身脾胃虛寒,但由於飲食等原因又夾雜濕熱、濕滯、食滯等,所以單純脾胃虛寒的其實比較少,更多的情況是虛實夾雜。這在用藥時就要注意,建議還是由醫生斷症,指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