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炎 >> 胃炎常識 >> 淺表性胃炎長期吃藥沒必要

淺表性胃炎長期吃藥沒必要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慢性胃粘膜淺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在胃鏡檢查中約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本病的發病高峰年齡為31~50歲,男性發病多於女性。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基本病變是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與固有膜內炎性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腸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體的減少。病變部位常以胃窦明顯,多為彌漫性,胃鏡檢查為胃粘膜充血、水腫及點狀出血與糜爛或伴有黃白色粘液性滲出物。目前國內按炎性細胞浸潤粘膜層的深淺將本病分為輕、中、重三度。凡浸潤粘膜淺層1/3者為輕度;涉及中1/3者為中度;超過粘膜層2/3者為重度。

  大多數淺表性胃炎患者缺乏臨床症狀,部分患者常有上腹部脹悶、嗳氣、吐酸、食欲減退,或無規律上腹隱痛,食後加重等諸多表現。慢性淺表性胃炎經治療多能痊愈;若失於治療,則可進一步發展,固有腺體因炎症破壞而減少,可以轉化為萎縮性胃炎。

  某患者常感到上腹飽脹不適、嗳氣,經多所醫院及多次胃鏡檢查均診斷為“淺表性胃炎”,長期服用多種中西藥並無顯著療效,醫藥費卻花了不少。類似的病人並不少見。其實在這類患者中有50%屬於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中有不少人伴有失眠、焦慮、疑病等精神症狀,有些病人總是疑慮自己患有胃癌而到處求醫,反復要求做胃鏡檢查。

  在胃鏡檢查時,只要見到胃黏膜有充血水腫而不伴有潰瘍、糜爛、出血、腫瘤等實質性病變,一般的都可報告為“淺表性胃炎”。因為胃在大多數時間裡都處於工作狀態,負荷較重,黏膜難免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所以臨床醫生應結合患者症狀分別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方面應在建議患者戒煙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及暴飲暴食的同時,更著重精神和安撫療法,增加體力勞動和鍛煉,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等非藥物治療,適當應用情緒安定劑和胃動力藥等對症處理,讓患者能理解和接受你的治療方案,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而完全無需耗費巨資長期服藥及頻繁胃鏡檢查,增加無謂的痛苦。個別患者若症狀持續、漸重,應及時復查胃鏡,以免漏診惡性疾病。

  推薦閱讀:慢性胃炎的誘因個個“凶”

  • 必讀:秋季養胃“五要領”
  • 經常吃夜宵 更易得胃癌
  • 牛奶and紅茶 養胃好搭檔
  • 大蒜是寶 能把腫瘤擋門外
  • 上班族 入秋別忘了養胃
  • 養胃 莫犯以下“四忌”
  • 晚餐太“好” 胃會“生病”
  • 送給胃炎患者的四款養胃菜
  • 吃隔夜菜吃出胃癌來
  • 胃病每月精彩熱文TOP10


  更多精彩內容 請點擊39胃病頻道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