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炎 >> 胃炎常識 >> 詳談胃炎的分類及日常注意事項

詳談胃炎的分類及日常注意事項

  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統稱。常見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常見的為單純性和糜爛性兩種。前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和惡心、嘔吐;後者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有嘔血和黑糞。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遷延,大多無明顯症狀和體征,一般僅見飯後飽脹、泛酸、嗳氣、無規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狀。確診主要依賴胃鏡檢查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本病常見於成人,許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飲食不當,病毒和細菌感染、藥物刺激等均可能引發本病。

  分類

  胃炎(gastritis)即為胃粘膜的炎症。根據粘膜損傷的嚴重程度,可將胃炎分為糜爛性胃炎和非糜爛性胃炎,也可根據胃累及的部位進行分類(如贲門,胃體,胃窦)。根據炎性細胞的類型,在組織學上可將胃炎進一步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然而尚無一種分類方法與其病理生理完全吻合,各種分類尚有重疊。

  一、急性胃炎的分類

  急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一種急性炎症反應。引起急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有化學原因、物理原因、融物原因和毒素原因等。急性胃炎患者常有上腹疼痛、惡心、嗳氣、嘔吐和食欲減退等。其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病均急驟,大都有比較明顯的致病因素,如暴飲暴食、大量飲酒或誤食不潔食物、受涼、服用藥物等。由藥物和應激因素引起的胃炎,常僅表現為嘔血和黑便,一般為少量,呈間歇性,可自止,但也可發生大出血。另有一些患者臨床上無症狀,僅在胃鏡下觀察有急性胃炎的胃粘膜炎症改變。1982年,國內胃炎會議上將急性胃炎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和急性化膿性胃炎四種,尤以前兩種為多見。

  1、急性糜爛性胃炎

  胃炎

  病因學包括藥物(特別是非甾體類消炎藥),酒精和急性應激,如嚴重疾病患者。少見原因包括輻射,病毒感染(如巨細胞病毒),血管損傷和直接創傷(如鼻胃插管)。

  內鏡下,可見為粘膜的點狀表面糜爛,不累及深層,多伴有一定程度的出血(多為粘膜下瘀點)。

  急性應激性胃炎是糜爛性胃炎的一種,可見於嚴重疾病患者,臨床上由胃和十二指腸粘膜損傷導致上消化道明顯出血的比例增加。危險因素包括嚴重燒傷,中樞神經系統創傷,敗血症,休克,伴有機械通氣的呼吸衰竭,肝和腎功能衰竭和多髒器功能障礙。急性應激性胃炎的其他預測因素包括患者在重症監護病房的住院時間及期間未接受腸道營養的時間長短。總之,患者的病情越嚴重,發生明顯出血的危險性就越高。

  嚴重患者發生急性糜爛性胃炎的病理機制可能為胃粘膜屏障功能減弱。胃粘膜的血流減少和可能伴有的酸分泌增加(如燒傷,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和敗血症)可促進粘膜炎症和潰瘍的形成。

  症狀、體征和診斷:通常,患者可能因為病情太重而說不清胃部症狀,即使症狀存在,常是輕度的和非特異性的。首發的明顯體征常為在鼻胃吸引時出現血液,一般發生在嚴重應激反應的最初2~5天內。

  內鏡檢查可明確診斷,某些患者(如燒傷,休克和敗血症)在急性損傷12小時內可發生急性糜爛。病灶多從胃底部開始,呈瘀點或瘀斑,逐漸融合成2~20mm不規則的小潰瘍,出血極為少見,組織學病變局限於粘膜,經處理或除去應激後可迅速愈合。病灶可繼續發展,累及粘膜下層,甚至穿透漿膜,更為常見的是胃底部發生多處出血,胃窦部也可被累及。頭部損傷與其他情況不同,此時胃酸分泌不是減少,而是增加,病灶(Cushing潰瘍)可為孤立,也可累及十二指腸。

  預防和治療:據報道,患者一旦發生嚴重出血(約見重症監護病房患者的2%),死亡率可達60%以上。大量輸血會進一步削弱止血。雖然各種手術和非手術方法如抗分泌的潰瘍藥物,血管收縮劑,血管造影技術(如動脈栓塞),內鏡下凝固療法已被采用,但效果並不理想。除全胃切除外,其他手術後的繼續出血是常見的,且死亡率與內科治療相同。

  因此,發現高危患者和預防出血是必要的。早期腸道營養已被推薦作為預防出血的手段之一。雖然多數權威人士認為靜脈內給予H2拮抗劑,制酸劑或兩者合用(參見下文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部分)可預防出血,但尚有質疑。在重症監護病房內對高危患者靜脈內予以H2拮抗劑或制酸劑的標准為胃內pH>4.0。然而在嚴重患者中,中性的胃內pH可引起上消化道或口咽部細菌過度生長,使得醫院源性肺炎的發生率增加,特別是在機械通氣的患者。然而有關這方面的結論尚不一致,需進一步研究。

  2、病理改變

  病變可為彌漫性或僅限於胃窦部粘膜的卡他性炎症粘膜充血水腫表面有滲出物及粘液覆蓋可有點狀出血和不同程度的糜爛因有膜有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及少數嗜酸粒細胞浸潤水腫粘膜血管充血偶有小的間質性出血嚴重者粘膜下層水腫充血。

  二、慢性胃炎的分類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胃

  病,病變可局限於胃的一部分,也可彌漫到整個胃部,臨床常有胃酸減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適和疼痛、消化不良等。慢性胃炎無特異性,一般可表現為食欲減退,上腹部有飽脹憋悶感及疼痛感、惡心、嗳氣、消瘦、腹瀉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統一。依據不同的診斷方法而有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膽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疣性胃炎、藥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等。在胃鏡問世以前,胃炎的主要診斷依據是依靠臨床症狀和上消化道鋇餐檢查。隨著纖維胃鏡的臨床應用,特別是經胃鏡對胃粘膜的活組織檢查,對越來越多的胃炎有了較明確的認識。

  1982年,國內胃炎會議上根據國內外經驗,將慢性胃炎分為淺表性和萎縮性兩大類。而在淺表性胃炎的命名上,又常常使用病理、部位、形態等含義的詞,如“慢性疣狀胃炎”、“慢性出血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 “慢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等等。

  1990年8月,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第九屆世界胃腸病學大會上,又提出了新的胃炎分類法,它由組織學和內鏡兩部分組成,組織學以病變部位為核心,確定3種基本診斷: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類型胃炎。加上前綴病因學診斷和後綴形態學描述,並對炎症、活動度、萎縮、腸化、幽門螺桿菌感染分別給予程度分級。內鏡部分以肉眼所見描述為主,分別區分病變程度。

  1、慢性糜爛性胃炎

  內鏡下常表現為多發性點狀或阿弗他潰瘍。慢性非糜爛性胃炎可為特發性,也可由藥物(特別是阿司匹林和非甾體類消炎藥,參見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部分),克羅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門螺桿菌可能在此不發揮重要作用。

  症狀多為非特異性的,可包括惡心,嘔吐和上腹部不適。內鏡下顯示在增厚的皺襞隆起邊緣有點狀糜爛,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組織學變化多樣。尚無某種方法具有廣泛療效或可治愈。

  治療多為對症治療,藥物包括制酸劑,H2拮抗劑和質子泵,李氏靈坤膏,同時應避免服用可使症狀加重的藥物和食物。復發和惡化多見。

  2、慢性胃炎的癌變

  對於胃潰瘍發生癌變,人們比較容易理解,但對於有些類型的慢性胃炎也會發生癌變,許多人會感到不可思議.然而,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癌變卻是事實.

  慢性胃炎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在臨床上較為少見,一般也不會發生癌變。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是指胃粘膜的淺表性炎症,這類炎症主要表現為胃粘膜的固有膜寬度增大並伴有水腫,被炎症細胞浸潤,但胃腺體多屬正常.這類胃炎在臨床上較多見,一般也不會發生癌變。只要經過恰當治療之後,炎症可消退,但如治療不當,往往可發展成萎縮性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胃粘膜除有淺表性胃炎病變外,胃腺體明顯減少,脈管間隙擴大,胃粘膜層有全層性細胞浸潤,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即胃型上皮變為腸型上皮.這種性質的慢性胃炎與胃癌的關系密切,特別是有腸上皮化生者更是如此.

  國外曾有人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跟蹤觀察,發現癌變率在1%左右,我國國內亦有人總結了15個省市22個協作單位的161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隨訪8-10年中發現胃癌19例。由此可表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雖然不高,但確實可以癌變.當然,對伴有腸上皮化生者,其癌變率會明顯增加,應予以警惕.

  如果已經患上慢性胃炎,應首先對慢性胃炎的類型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通過采用胃鏡檢查與活體組織檢查明確診斷自己的慢性胃炎屬於何類.如果屬於慢性肥厚性胃炎或慢性淺表性胃炎,則應積極加以治療,以免轉變成萎縮性胃炎;如系慢性萎縮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腸上皮化生者,那就要接受定期檢查,嚴密治療,以防癌變或盡早發現癌變.

       胃炎日常飲食注意事項

  (1)急性胃炎患者

  急性胃炎是胃黏膜急性的,可逆性的病變,可因化學(煙草、烈酒、濃茶、咖啡、藥品等)、物理(過燙、過冷、過於粗糙的食物、X射線照射等)的刺激或由於接觸細菌或其毒素引起的,病程一般較短,1~2天好轉,

  預後良好。一般分為單純性,腐蝕性,感染性,化膿性和出血糜爛性胃炎五種。

  患者飲食養生保健原則:

  ① 患者在急性期常有嘔吐,腹瀉等症狀。因失水較多,在飲食上應注意補充大量液體,可供給鮮果汁,藕粉,米湯,雞蛋湯等流質食物,並應大量飲水,以緩解脫水並加快毒素的排洩。

  ② 待病情緩解後,可給少渣半流食,逐漸過渡到少渣軟飯。飲食內容應無刺激,少纖維,如大米粥,瘦肉米粥,蛋花粥,煮細掛面甩蛋花,面片湯,蒸蛋羹,並可適量選用饅頭干,面包干,蘇打餅干,鹹面包等 ③ 補充適量蛋白質。可選用煮熟的瘦肉或者肉末,制成肉丸或者肉絲以及燴魚片,魚丸等,以增加集體的抗病能力。

  ④ 為減輕胃腸負擔,應少食多餐,一日進餐5~6次較為適宜。烹調上可采用蒸、煮、燴等方法,以利消化吸收。

  (2)慢性胃炎患者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生的炎症性或者萎縮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病症。現代醫學將本病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及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種。

  一般認為,引發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有:急性胃炎遷延不愈、細菌感染、藥物刺激、飲食不當、鼻咽口腔的慢性病灶、胃酸缺乏等。 飲食保健治療原則:

  ① 應設法消除誘發因素。如徹底治療急性胃炎,避免對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飲食及藥物,治療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等。

  ② 進食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如半流質或少渣飲食。

  ③ 少量多餐,忌機械性、化學性刺激的食物和生冷的食物。

  ④ 宜供給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的食物,如動物肝,瘦肉,雞蛋,新鮮嫩葉蔬菜。

  ⑤ 凡胃酸過多者,應禁食濃雞湯等濃縮鮮湯、酸性食品、大量蛋白質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宜進食牛奶,豆奶,奶油,菜泥,粥,面條,面包等。

  胃酸分泌過少者,可給濃肉湯,濃魚湯,肉汁,適量糖醋食物以刺激胃酸的分泌,且可幫助消化,增進食欲。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