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灸療法:臨床上常選用內關、中脘、足三裡、陽陵泉等穴。痞滿甚者,加刺膻中、章門;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門、太沖;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滯者加解溪;長期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胃俞、脾俞。亦可采用灸法,選用中脘、足三裡、胃俞、脾俞等穴,使用艾條灸或隔姜灸,均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2)水針:穴選脾俞、胃俞、相應夾脊、中脘、內關、足三裡。
方法:選用紅花注射液、當歸注射液、阿托品0.5mg或普魯卡因1.0%注射液,注射於上述穴位,每次1~3穴,每穴1~2ml。
(3)推拿療法:慢性淺表性胃炎推拿治療可有摩腹揉穴法、髒腑點穴法、指壓配合呼吸法、推顫運點捏脊法等八種手法,尤以摩腹揉穴法為常用。其主要由摩腹、按揉足三裡穴、按揉胃俞穴、膏擦足太陽膀胱經四個環節組成,以患者中脘穴為中心,作環形按摩10~15分鐘;然後醫者按揉雙側足三裡穴,得氣後繼續按揉100次左右;此後再按揉胃俞穴,得氣後再按揉100次左右;最後暴露背部,醫者在兩手小魚際塗抹少許水楊酸甲酯凡士林油膏,緊貼患者背部自肩胛骨內側緣至髂嵴,沿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直線來回摩擦1~2分鐘,局部有明顯的紅熱反應。每日或隔日1次,30次為一療程,隔1~2周後可重復。
(4)其他療法
①吳茱萸1份、食鹽2份。用法:將吳茱萸研成細末,加入食鹽拌勻,在鍋內炒熱,布包熨於臍部,持續40分鐘,每天熱熨2次。主治:寒邪客胃型淺表性胃炎。
②生姜、烏梅各適量。用法:用開水浸軟後擦舌,每日5~6次。主治:胃失和降型淺表性胃炎。
③金沸草、代赭石各等份。用法:共研為細末,以醋調後,塗於胃脘部。主治:胃失和降型淺表性胃炎。
④灶心土、蔥白、吳茱萸、薄荷各等量。用法:上藥共為粗末,用醋炒熱,布包熨於胃脘部。主治:脾胃虛寒型淺表性胃炎。
⑤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用法:制成膏劑,每次1貼,微火化開,貼於胃脘部。主治:脾胃虛寒型淺表性胃炎。
⑥黃芩、黃連、栀子、白芍、甘草各適量。用法:共為細末,以涼水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2日換藥一次。主治:熱邪阻胃型淺表性胃炎。
⑦艾葉適量,黃酒2份,陳醋1份。用法:將艾葉揉爛,加入黃酒,陳醋拌勻,在鍋內炒熱,分成2份,用布包裹,趁熱敷於胃脘部,冷則更換,每次40分鐘,每日1至2次。主治:寒邪客胃型淺表性胃炎。
⑧三稜15g,莪術15g,肉桂10g,陳艾45g,木香10g,草果10g,公丁香10g,水仙子15g,紅花15g,高良姜12g,砂仁6g。用法:共為細末,布3尺折成雙層,內鋪棉花,將藥末鋪在棉花中間,用線縫好,防止藥末堆積和漏出,日夜兜在胃脘部,藥末每隔一月換一次。主治:淺表性胃炎。
⑨菜油或行氣止痛藥液。用法:使用銅錢蘸油,自上而下反復捋刮足三裡、上巨虛至下巨虛。主治:淺表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