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的症狀:
病人多伴有壁細胞數量減少及低胃酸分泌。通常認為,胃潰瘍的發生與其粘膜及粘膜屏障功能(粘液、鹼性液分泌、粘膜內前列腺素合成率)的削弱有關。
目前,按臨床表現與治療的反應,可將胃潰瘍分成3個獨立的類型。
Ⅰ型:胃體潰瘍。潰瘍位於胃遠側1/2,胃體胃窦交界附近,多見於胃小彎。病人多伴有低胃酸,多 考慮為胃炎型;
Ⅱ型: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同時存在的復合性潰瘍;
Ⅲ型:幽門前潰瘍。
潰瘍位於胃窦後幽門管,病人多伴有高胃酸,與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臨床和治療反應一致。
①胃窦滯留(antral stasis)學說提出:胃潰瘍是由於某些因素致迷走神經運動纖維的功能低下,胃排空延緩造成胃窦停滯,胃內容物(主要為胃酸及胃蛋白酶)刺激胃窦部引起胃泌素釋放。而胃酸分泌增加,最終形成潰瘍。此學說能很好地的解釋Ⅱ型胃潰瘍的發生。但缺點是不能解釋為什麼多數胃潰瘍病人沒有胃排空延遲。
②膽汁反流學說:因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造成膽汁中膽汁和溶血性卵磷脂對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損傷,使胃壁粘膜屏障遭到破壞。近年研究發現這一結果將引起H+逆向彌散至粘膜內,刺激粘膜內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造成胃內H+更加增高;同時,還可造成胃壁毛細血管擴張、粘膜炎性水腫。此外,在酸性增強的環境下又刺激活化胃蛋白酶元引起自身消化,從而有利於潰瘍的發生。從動物實驗 發現,膽汁引流入胃內可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變化,而十二指腸內容物進入胃內所引起的胃粘膜損傷較單純膽汁為重。臨床也發現胃潰瘍多合並胃窦炎,而且越靠近幽門,胃炎越嚴重;還發現潰瘍在胃內的位置越高,胃炎的范圍也越廣泛。十二指腸液的反流和幽門功能不全有關。因此,近來學者作多持“十二指腸液反流”的觀 點。
③交界學說:從胃壁的構造上看,胃小彎處有兩交界區。一為胃窦和壁細胞粘膜交界處;另一為縱行肌纖維與斜生肌纖維交界處。此學說認為:胃潰瘍多發生在不同的粘膜或肌肉的交界重合區。 寶寶常常會說肚子痛,疼痛的位子大多指在肚臍附近,有時還會反復嘔吐吃下去的食物或酸水,甚至又嘔血、黑便,常伴有貧血。
預防、調理很重要
合理的飲食調理對消化性潰瘍有著重要的作用,柔軟、溫和的食物不會損傷胃。
寶寶在急性發作期,可給予牛奶、豆漿等流食;到了症狀減輕後給予面條、饅頭、面包、稀粥等。
禁忌食物:冷飲、油煎、辛辣、刺激食品。
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勤洗手,不用手拿東西吃,餐具經常消毒,寶寶的餐具要與成人分開,家中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應采用分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