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潰瘍 >> 胃潰瘍保健 >> 中醫學預防消化性潰瘍的基本原則

中醫學預防消化性潰瘍的基本原則

  中醫學歷來十分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預防理論和方法,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藥學的臨床實踐。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這也是中醫預防消化性潰瘍發生的基本原則。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消化性潰瘍沒有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任何疾病的發生都與邪正兩方面的因素有關。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未病先防必須從邪與正這兩個方面確定具體的原則和方法。

  (1)調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抗病能力:《素問遺篇·刺法論》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體質壯實,正氣充實,抗病能力就強;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抗病能力就低下。因此,采取適當的方法來調養身體、增強體質,使氣血陰陽調和與充實,是培養正氣、提高抗病能力的關鍵。具體方法如下:

  ①順應自然規律、保持機體內外環境協調。

  ②重視精神調養:

  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機體髒腑氣血功能活動密切相關。情志異常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內傷疾病,而且可以擾亂人體氣機,使正氣內虛,而招致外邪入侵。因此,日常重視精神調養,避免各種不良的精神刺激,做到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思想上安定清靜,不貪欲妄想,必然有利於健康。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③加強體育鍛煉: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經常進行身體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強勁,肌肉發達結實,髒腑功能健旺,還能以“動”濟“靜”,調養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提高抗病能力,減少和防止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進行身體鍛煉,一定要求活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並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防病之功效。

  ④注意生活起居:

  包括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飲食有節,即對飲食物要有節制。既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又要注意飲食質與量的合理搭配。做到五味調和、適時適量,切忌偏嗜和過饑過飽;起居有常,即指起居作息要有規律,並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來安排作息時間;勞逸適度,即不可過勞過逸。過勞易耗傷氣血,過逸則氣機不暢、血脈不活,氣血阻滯,易生病端。只有保持正常規律的起居生活,才能精神充沛,身體健康,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⑤藥膳食療預防: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食物與藥物結合,因時制宜,取藥、食二者之長,達到預防消化性潰瘍和保健強身的作用。

  (2)防止病邪毒氣的侵害:

  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故未病先防除增強體質、提高正氣抗病能力外,還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具體方法如下:

  ①注意飲食衛生。

  ②注意環境衛生。

  ③避免病邪侵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順四時而適寒溫”,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2.既病防變

  當發生消化性潰瘍之後,如果得不到及時診治,就可能發展,導致變證叢生。因此,為了防止消化性潰瘍的發展,要根據消化性潰瘍的傳變規律,早期發現,有效治療,防止疾病惡化和變證的出現。

  (l)早期診治:

  消化性潰瘍一旦發生,應及時地進行診斷和治療,盡快使疾病愈於初期階段,這是防止疾病發展和傳變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控制疾病傳變:

  傳變,是指疾病在機體髒腑。經絡及組織中的轉移和變化。在決定並影響疾病傳變的各種因素中,邪正斗爭及其盛衰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針對邪正盛衰與病勢的趨向和病位之所在,以及疾病發展傳變的一般規律,及時給予正確的治療。或損其有余,或補其不足,或先安未受邪之地,來終止疾病的發展,是控制消化性潰瘍傳變與惡化的重要措施。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