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有節不暴食
我21歲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我們手術隊在野戰醫院,距前線很近,需要手術的傷員必須立即手術。我當時還在實習,主要擔任助手,做手術前的准備工作,有時也搞麻醉。工作很緊張,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常常要連續做幾個手術。吃飯很難定時,有時抽空吃點餅干喝點粥,對胃很不利。
因為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中醫,受他們的影響,我一直牢記“飲食有節”。無論平時改善生活,還是慶祝勝利會餐,我都加以節制,一般都是八成飽,不給胃腸增加額外負擔。
1973年,作為河南醫大一附院副院長,我帶領醫療隊進藏,那時我已經44歲。醫療隊去的地方緊鄰中印斑境,海拔4000米以上。由於高原反應,隊員們沒有食欲,當時也沒有高壓鍋,水燒到80℃就開了,食物煮不熟,夾生發黏,再加當地的糌粑、酥油茶、牛羊肉大家又不習慣吃,因此開始幾乎沒有飯量。我看到這個情況,就讓隊員們把吃飯當做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我帶頭吃一點糌粑、酥油茶和一點牛羊肉。
以後慢慢習慣了,又有了高壓鍋,食物夾生問題解決了。這時我又要求隊員們吃飯不要過飽。這裡氣候寒冷,有的隊員晚上愛喝烈性酒,我就提醒他們千萬別過量。我自己堅決不喝烈性酒,也不吃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因為它們能破壞胃黏膜,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胃病。雖然酗酒的危害並不僅限於胃,但胃是直接受害者。
改變不良習慣
在西藏山南地區的措那、措美、洛扎等縣,我率領醫療隊與當地醫院合作。在流行病調查中,我發現在常見病、多發病前10位中,胃病占第一位,占發病人數的 30%左右。分析原因,除了地理氣候原因外,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如當地群眾有冷食、生食及不停地吃零食的習慣,進食牛羊肉占的比例較大,使胃腸負擔過重等。
根據這種情況,我提出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的建議,不吃生肉和半生不熟的肉,提倡吃熟肉;要吃適當數量的蔬菜和水果;酥油要和清油搭配食用;盡量不吸煙等。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