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把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都叫做消化性潰瘍病(簡稱潰瘍病),這種叫法使人感覺兩者是同一個病。其實不然,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之間有很多不同之處。了解各自的特點,對這兩種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有很重要的意義。
好發年齡十二指腸潰瘍青壯年人易患,胃潰瘍老年人易得。故當懷疑某人患潰瘍病時,如是青壯年人,應多想到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若是老年人,則應多考慮胃潰瘍。
發病比例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的發病比例為4~5∶1。因十二指腸潰瘍遠比胃潰瘍發病率高,就是說前者病人多為精力旺盛的青壯年人,故十二指腸潰瘍對社會的危害性更嚴重,更應重視對其預防。
癌變情況一般認為,十二指腸潰瘍不會癌變。文獻報告,每10萬個十二指腸潰瘍病人中僅1人癌變;而胃潰瘍則可能癌變,癌變率為6 %。從癌變角度講,應更重視胃潰瘍的治療。
發病原因目前認為,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最多見的共同發病原因是胃酸過高和幽門螺桿菌感染。但胃潰瘍尚可單獨因以下原因引起:(1)服用某些對胃黏膜有刺激或損害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2)患膽汁反流症時,因胃的幽門口關閉不全,十二指腸液內的膽汁、溶血卵磷脂及其他有害物質可反流入胃(特別是胃窦部),如原有慢性胃炎,胃黏膜極易受損從而發生潰瘍。(3)患顱腦疾病、顱腦創傷和休克時,胃可發生應激性潰瘍。因引起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的原因不盡相同,故在治療上兩者也並不完全一樣。
腹痛特點(1)部位:胃潰瘍腹痛區域較廣泛,不易明確指出具體腹痛部位;十二指腸潰瘍腹痛部位較局限,患者常能指出某一點最痛。(2)規律性:胃潰瘍無典型的規律性腹痛;十二指腸潰瘍則有典型的規律性腹痛,通常是腹痛發生在胃排空(空腹)時,時間為上午10~11點、下午3~4點、晚上10~11點和凌晨1~2點。(3)與進食關系:胃潰瘍腹痛出現在進食後不久(30分鐘內);相反,十二指腸潰瘍腹痛後進食則可緩解。(4)疼痛程度:胃潰瘍多為燒灼痛或鈍痛,一般疼痛較輕;十二指腸潰瘍則可有劇痛或絞痛,疼痛較重。
治療差異目前能共同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藥物,主要有三大類,即(1)抑酸劑和制酸劑。這類藥物有奧美拉唑(洛賽克)、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米替丁、羅沙替丁、尼扎替丁、恩前列素、氧化鎂和胃舒平等。(2)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如膠態次枸橼酸铋(德諾)、阿莫西林、甲硝唑和呋喃唑酮等。(3)黏膜保護劑,如麥滋林S顆粒、硫糖鋁、胃必治、樂得胃、復方丙谷胺、米索前列醇(喜克潰)和生胃酮等。凡由胃酸過高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上述三類藥物均可應用,但以前兩種藥物為主。
需要指出的是,胃潰瘍的發病,尚可單因服用刺激胃黏膜的藥物和胃幽門口關閉不全所致的膽汁反流等因素引起。此種原因導致的胃潰瘍,胃酸不僅不高反而可能偏低甚至無酸,幽門螺桿菌也常為陰性,此種胃潰瘍倘服用抑酸劑、制酸劑和抗幽門螺桿菌藥物顯然是不妥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服用黏膜保護劑就可以了。故胃潰瘍治療前,最好先檢測胃酸濃度和有否幽門螺桿菌感染,再決定使用何種藥物治療為好。如系應激性潰瘍,除用抑酸劑和制酸劑外(不需應用抗幽門螺桿菌藥物),主要還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原發病好轉或治愈,胃潰瘍也會隨之好轉或痊愈。
另外,因十二指腸潰瘍癌變率極低,除並發急性大出血需急症手術外,一般認為應給以內科治療;胃潰瘍癌變率較高,對久治不愈的頑固性胃潰瘍,應警惕癌變的發生,要定期做胃鏡檢查(半年1次),監視其動態變化,必要時行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