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潰瘍 >> 胃潰瘍治療 >> 潰瘍病藥物治療歷程

潰瘍病藥物治療歷程

  抑酸劑推陳出新 1976年Black博士在英國開發出第一代H2-RA藥物西咪替丁(泰國美、甲氰咪呱),用於治療潰瘍病取得了顯著療效。此後,第二代藥物雷尼替丁(1980)問世,它療效高,副作用小,優於西咪替丁。第三代藥物法莫替丁(1985)問世,它抑酸作用更強,因而用藥量更小,副作用更少,安全性更高。以後又開發出新的H2-RA藥物扎尼替丁、羅沙替丁等。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質子泵抑劑(PPI)的問世並用於臨床,是潰瘍病治療又一重大突破。此類藥物抑酸作用更強更持久,不良反應少,療效更高。據報道,用PPI治療4周,胃潰瘍愈合率達75%~85%,十二指腸潰瘍愈合率達85%~95%。第一個投放市場的PPI是奧美拉唑(洛賽克、奧克),1988年上市,迄今仍是此類藥物中用得最多的藥。

  屏障概念浮出水面

  隨著對潰瘍病研究的深入,產生了第二個理念:黏膜屏障如果能保持完整的健康狀態,也就不會形成潰瘍。黏膜屏障的概念最初於19 33年提出,1977年Silen等進一步指出黏膜屏障不僅是一個解剖學概念,而且是一個功能性概念,具有動態變化性。Shay-Sun於1961年提出“平衡學說”,認為胃腸黏膜的攻擊因子如胃酸、酒精、藥物等,與胃腸黏膜的諸多防御因子之間,如能處於平衡狀態,黏膜就能保持完整健康;如失去平衡,攻擊因子增強或防御因子削弱,或兩者兼而有之,則黏膜受損害,可形成潰瘍。隨後開發出一批增強胃腸黏膜屏障功能與防御能力的黏膜保護劑,如胃膜素、麥滋林-S、枸橼酸铋鉀(德諾,得樂)、前列腺素制劑等,目前常用的還是兼有點抗酸作用的硫糖鋁和鋁碳酸鎂(達喜)。

  根除Hp減少復發 潰瘍病治療上的一大難題是它的易復發性。據報道在第一次治愈後的兩年內復發率高達60%~80%,十二指腸潰瘍的復發率更高於胃潰瘍,以至國外不少學者提出“一旦潰瘍、終身潰瘍”的悲觀論點。直到1983年證實了幽門螺桿菌(Hp)在胃內的存在和它的致病性,對潰瘍病病因學的認識才取得新的突破。隨後的大量研究取得共識:Hp 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發病因素,與胃癌的發生也有著密切關系。據有關資料,十二指腸潰瘍患者Hp感染率更高達90%~100%。根除Hp的治療不僅可加速潰瘍愈合,而且可使約90%的患者不再復發。流行了90 多年的Schwarz著名理念得到了重要補充,變成“無酸,無Hp,便無潰瘍”。於是,對Hp陽性潰瘍病患者的治療,根治Hp就成了首要任務。但是,根治Hp的難度正在隨著耐藥率上升而逐漸加大,無論是三聯或四聯的藥物治療,以及有一線、二線的根治方案,都達不到100%的根除率。這與醫生常用單藥濫殺Hp不無關系,因此,根治Hp一定要強調規范用藥、合理療程。目前,Hp疫苗的研制是人們控制Hp感染的新希望,人們正期待著它早日問世。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