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潰瘍 >> 胃潰瘍治療 >> 擒賊先擒王 打下潰瘍攻艱戰

擒賊先擒王 打下潰瘍攻艱戰

  中醫辯證

  潰瘍病的辯證應分清標本。一般來說新病多實證熱證,久病多虛證寒證,更久則應有血瘀或虛實夾雜證。應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及飲食關系,結合其它見症辯別虛、實、寒、熱、氣、血的不同。臨床上潰瘍病可分為肝胃不和、脾胃虛弱(寒)、胃陰不足、脾虛血瘀幾種中醫證候。治療應從肝、從胃或肝胃同治,常用疏肝和胃法、健脾益氣法、溫中散寒法、滋陰養胃法及標本同治的原則,且常根據其它髒腑陰陽偏衰的不同,分別加用補腎、洩胃熱、活血化瘀、補氣化瘀藥物治療。以達最佳效果。

  中醫辯證分型論治

  1.肝胃不和型

  主證:胃脘部脹痛或隱痛,痛時竄至胸脅或後背,多有嗳氣、泛酸、飲食減少,遇情志不舒時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弦。

  辯證:精神抑郁,情志不暢,肝木克伐脾土,導致肝氣郁結,橫逆脾胃故肋脘部脹痛或隱痛;肝氣不舒,氣機不暢則痛時竄至胸脅或背部;胃氣上逆則嗳氣泛酸;脾胃納化失司則飲食減少;舌脈之象為肝胃不和之征。

  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克 枳殼9克 香附6克 川棟子9克 芍藥10克 炙甘草6克。

  隨證加減用藥:

  疼痛甚者:加元胡10克 烏藥10克。

  吐酸甚者:加烏賊骨15克 瓦楞子15克。

  腹脹甚者:加陳皮10克 廣木香10克 砂仁9克。

  食滯嗳氣者:加麥芽20克 神曲20克 萊菔子20克。

  惡心反胃者:加半夏10克 生姜9克 代赭石20克。

  2.脾胃虛寒型

  主證:胃脘隱痛,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嗳喜按喜熱飲食,泛吐清水,四肢不溫,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潤,脈細或沉遲無力。

  辯證:脾胃虛弱,故胃脘隱痛綿綿,疼痛以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寒者得溫易散,虛者得按則舒,故喜暧喜按喜熱飲食;脾主四肢,主運化,陽虛則四肢不溫,神疲乏力, 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潤,脈細或沉遲無力為脾胃虛寒之象。

  治則:溫中健脾。

  方藥: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20克 桂枝9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9克 干姜6克 木香6克 大棗3枚。

  隨證加減用藥:

  泛酸者:加煅瓦楞、煅牡蛎、海螵蛸。

  泛吐清水較多者:加半夏、陳皮、茯苓。

  痛發作時合良附丸(良姜、香附)。

  嘔吐者:加吳茱萸等。

  中氣下陷者:加升麻、柴胡、枳殼。

  吐血便血者:加地榆炭、烏賊骨、白芨、赤石脂、參三七粉。

  3.胃陰不足型

  主證:胃脘隱痛或灼痛,或伴嘈雜,或饑而不欲食,似煩不眠,口干唇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無苔或少津,脈細數。

  辯證:胃陰不足,胃失濡養,故胃隱痛或灼痛;虛熱內擾,故胃脘嘈雜;胃失津潤則不欲飲食;陰虛內熱則心煩不眠;津虧液少則口干唇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無苔或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則:養陰益胃。

  方藥:麥門冬湯加減。麥冬12克 玉竹15克 石斛9克 沙參9克 黨參12克 粳米18克 甘草3克 大棗3枚。

  若口干舌燥,胃脘嘈雜,胃酸缺乏者,加烏梅、山楂、以酸甘化陰。胃脘痛、脹較甚者酌加川樸花、佛手花、玫瑰花理氣而不傷陰之品,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瓜萎仁以潤腸通便。

  4.脾虛血瘀型

  主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食後加重,拒按,或見嘔血,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或澀。實證出血,來勢急,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有力,或弦細無力;虛證出血,來勢較緩,面色芬白,舌暗淡,脈細弱。

  辯證: 胃脘痛日久不愈,久病多瘀,瘀血阻絡,氣血運動不暢,故胃脘痛較劇,刺痛,或呈刀割樣疼痛。瘀血有形,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疼痛尤甚;久病入絡,絡脈受損,故見嘔血、便血;實證多與熱證並存,熱迫血行,故實證出血急;虛證多與寒證參見,故虛證出血緩。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澀,為瘀血阻絡、 血行不暢之征。

  治則;化瘀通絡,理氣止痛。

  方藥: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丹參15克 檀香9克 砂仁6克 生薄黃9克 五靈脂12克(色)元胡9克 赤芍12克 白芍12克 當歸9克 木香9克 甘草6克

  若嘔血、便血,宜辯寒熱而治之。嘔血鮮紅,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屬氣郁化火,火邪犯胃,迫血妄行,用瀉心湯加味,以清火涼血止血,若大便色黑,面色萎黃,四肢不溫,舌淡脈細無力者,屬脾胃虛寒, 脾不統血,當選用黃土湯加炮姜炭、地榆巖、烏賊骨以溫陽健脾止血。若出血量大者,應中西醫結合救治,必要時外科治療。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