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潰瘍 >> 胃潰瘍症狀 >> 常見並發症

常見並發症

  出血出血

  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並發症.症狀包括嘔血(嘔鮮血或"咖啡樣"物),解血樣或柏油樣黑便(分別稱便血或黑便),和因失血所致的虛弱,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口渴和出汗。

  若由潰瘍引起的出血持續存在或再發,有幾種方法可供選擇.可行內鏡檢查,並通過電凝,熱電極,激光或注射酒精,硬化劑或腎上腺素進行凝固止血.在凝固治療後,仍可再發出血.對出血部位的血管分支進行血管造影栓塞也可控制出血。

  在內鏡檢查潰瘍確診,且出血被控制後,患者應禁食並靜脈給予H2 拮抗劑以抑酸.當患者病情穩定,無再出血的征象時,可進食並口服抗分泌藥(H2 拮 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如有必要,可開始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當有以下適應證時,可作急診手術:盡管已進行適當的治療和輸血,患者的脈搏,血壓和紅細胞壓積仍提示病情惡化;為了維持脈搏和血壓穩定,24小時內需輸血6次以上;出血已停止,但復發後又需多次輸血。

  穿透(局限性穿孔)

  消化性潰瘍可穿透胃和十二指腸壁,抵達相鄰的局限間隙(網膜囊)或器官(如胰腺,肝髒),粘連可阻止漏出物進入游離的腹膜腔內.疼痛可很劇烈,持久,且放射到腹腔以外的其他部位(常為背部,系十二指腸後壁潰瘍穿孔至胰腺所致),隨患者體位而改變.對比放射性檢查或CT可明確診斷.若內科治療不能治愈,則應采取手術治療。

  穿孔穿孔常表現為急腹症.穿透至腹膜腔的潰瘍常位於十二指腸前壁,較少位於胃部.患者突然感到劇烈持久的上腹部疼痛,迅速擴展至整個腹部,常逐漸以右下腹部最為顯著,有時可放射至單肩或雙肩.患者常靜臥不動,因為即使深呼吸也會使疼痛加劇.腹部有劇痛,反跳痛明顯,腹肌強直(木板樣),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老年患者,垂死者,使用皮質激素治療者或免疫抑制者症狀可不明顯。

  診斷可依靠直立位或側臥位腹部X線檢查確定,可見膈下或腹腔內有游離氣體,但即使未見氣體也不能排除診斷。

  腹痛和腹肌強直在穿孔發生幾小時後可部分減輕,患者情況似有改善.然而可能發生腹膜炎並伴有體溫升高,患者病情嚴重惡化,若患者出現脈搏加快,血壓下降和尿量減少,可能會發生休克。

  胃出口梗阻這可能是由於潰瘍伴有的瘢痕,痙攣或炎症所引起.症狀包括反復大量嘔吐,多發生於傍晚,在最後一次進食後6小時仍可發生.進食後持續性腹脹或飽滿感和食欲下降常提示胃出口梗阻.長時間嘔吐可導致體重下降,脫水和鹼中毒。

  若患者的病史提示梗阻,則體格檢查,胃內容物抽吸或X線檢查可提供食物潴留的客觀依據.若進食後6小時仍繼續存在振水音或禁食一夜後抽吸的液體或食物殘渣>200ml,提示胃潴留.若胃抽吸顯示有明顯的胃潴留,則應使胃排空,進行內鏡或X線檢查以確定梗阻的部位,原因和程度。

  若梗阻系因活動性幽門管潰瘍的水腫或痙攣所致,應采用胃減壓和抑酸(如靜脈注射H2 拮抗劑)治療.應檢測和糾正因長期嘔吐和持續鼻胃吸引所致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不主張應用促動力藥物,通常梗阻在2~5天內緩解.長期的梗阻可能是由於消化性瘢痕引起,內鏡下幽門管氣囊擴張治療也許有效.在某些患者中,需要手術治療以緩解梗阻。

  胃癌

  幽門螺桿菌與胃體和胃窦部的腸型腺癌有關,而與胃贲門部的癌腫無關,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發生胃癌的可能性為非感染者的3~6倍.胃淋巴瘤,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也與該感染有關。

  MALT淋巴瘤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B淋巴細胞單克隆增生引起的惡性腫瘤.該病常伴有淺表性胃潰瘍,可由潰瘍邊緣和周圍粘膜的活檢而偶被發現.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治愈某些患者,因此,對局限性MALT淋巴瘤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記錄細菌的治愈情況和在化療或放療前緊密監測腫瘤的進展情況是合適的.尚無資料表明根除細菌可預防胃炎發展為胃癌或胃淋巴瘤,因此認為診斷和治療幽門螺桿菌可預防惡性並發症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特別是由於胃癌在美國相對少見。

  復發

  經傳統抗潰瘍治療停止後,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一年復發率>60%,長期應用H2 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可減少潰瘍病復發的危險性,這與所用抑酸劑的劑量相關.經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後,潰瘍病的復發率明顯減低(<10%)。

  消化性潰瘍復發最常見的原因是未根除幽門螺桿菌.對復發的患者,應查明可能存在的持續感染.若感染存在,應再一次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