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護理之心理護理!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社會因素對惡性腫瘤的發生與轉歸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心理狀態與腫瘤患者的存活期和生活質量明顯相關,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變化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心理休克期
患者在未確診時,表現為失眠、疑慮、納差、煩躁不安、度日如年,對腫瘤性質存在僥幸心理。一旦確診為胃癌,則陷人極度恐懼、悲觀、絕望和焦慮之中。
患者一方面非常思念親人、懼怕死亡,有的甚至緊迫地規劃有限余生,為後事作打算;另一方面,他們對手術、化療及預後持懷疑、畏懼態度。
治療求索期
數天後,本組患者開始面對現實,尋求一切可能延長壽命的治療手段,渴望醫生為其提供多種治療措施,使用最好的藥物,希望醫生能為自已手術。經常主動向醫護人員詢問有關治療的方法,整日在病友間穿梭,想了解別人手術情況,想獲得更多的醫療信息。
自私易怒期
患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欲望無法達到就認為命運對自已不公平,抱怨一切,自我控制力下降。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挑剔,刁難家屬和周圍人員,以宣洩內心的不平衡情緒。
心理休克期護理
應在患者人院第一天使其了解病房環境,並逐漸熟悉病友,完成角色轉變,減少因住院後暫時離別親人、同事而產生的孤獨感。
患者在術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等,尤其年齡在30一40歲之間的患者,因承擔的社會角色太多,心理壓力較重。為了克服這些心理障礙,首先應糾正患者對癌症的片面理解,進行認知矯正,使患者知道:
①癌症不等於死亡;
②癌症難治不是不能治;
③手術治療是制止和延緩其發展;
④有成功的信念,才會有奇跡出現,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對傷心欲絕、痛哭落淚的患者,可在一旁陪伴他,輕撫他的肩膀,細聲勸說,讓他感覺到關愛;對性格內向型患者,我們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觀察其內心變化,預防患者自傷、自殘。
對於不同年齡、性別、文化、病情輕重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還要做好術前的健康教育,為手術患者提供各種信息,如手術方案、手術操作者,手術麻醉方法選擇。對於術前所做的一切准備工作給予解釋,增加患者對手術的安全感和信賴感,並提供同類病人的信息,針對性組織患者進行交流,起到現身說法的作用,鼓勵患者建立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必勝信心。
治療求索期護理
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講解胃癌手術、化療的基本知識,術後可能出現的並發症,讓患者對胃癌有正確的認識,避免誤聽誤信造成的心理負擔。
術後患者大多身體虛弱、情緒低落、切口疼痛、咽部干燥,在外科學稱為“外科手術熱”,以上因素更讓他們有交流的迫切性,所以應多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尊重、理解患者的心情。
穩定情緒後,對於術後5一7天的患者,嚴格掌握胃管拔除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以防“胃痊”的形成。
自私易怒期護理
主動和患者交談、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讓他們把內心壓抑的情感宣洩出來,對待患者的過激行為保持寬容、諒解,避免與其發生沖突,患者家屬及親友應多陪伴、關心照顧患者,為患者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使其感到家庭的溫暖,感到自己並沒有被生活拋棄,讓患者的身心盡快得到恢復。
以上介紹了不同時期胃癌心理的護理方法,希望對廣大胃癌患者護理人員有幫助。胃癌治療非一朝一夕之事,患者一定要對治療充滿信息,保持樂觀開郎的心情,快樂就是一劑良藥。祝胃癌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