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常識 >> 中醫對疣狀胃炎的治療研究

中醫對疣狀胃炎的治療研究

  疣狀胃炎是消化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在第十屆世界胃腸病大會上,該病被列為具有高度癌變傾向的疾病之一。因此,臨床和科研工作者對其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近年來,我國中醫藥工作者針對疣狀胃炎的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諸如名稱混亂、因機不明、治則不一等問題,需在實際工作中給予充分重視,並加以改進。

  ■統一名稱

  疣狀胃炎主要有上腹痛症狀,此外還有腹脹、惡心、嘔吐、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現,還有一部分患者無症狀,這些與一般胃炎沒有特異性區別。目前中醫臨床在診斷方面,基本上是以西醫辨病、中醫辨證為主,借助內窺鏡檢查根據胃黏膜的形態改變而確診,診斷該病並不困難。

  但是,長期以來,醫學界對疣狀胃炎的認識十分粗淺,且存在很大的分歧,以至於命名也不一致。在英文文獻中,該病有varioliform gastritis、completeerosions等多種名稱。在1990年胃炎分類悉尼系統發布以前,多數人稱其為慢性糜爛性胃炎,並認為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胃炎。在悉尼系統中,該病則被視作為普通慢性胃炎的一種內鏡下表現,屬於內鏡下的隆起糜爛性胃炎的類別。而在ME-DLINE能檢索到的文獻中,對該病最多的稱呼是痘疹樣胃炎,疣狀胃炎這一名稱幾乎很少在英文文獻中出現。我國和日本的大部分學者習慣根據該病典型的病灶形態特征稱其為疣狀胃炎,但最近有較多地使用糜爛性胃炎的趨勢,也有很少或極個別人使用痘疹樣胃炎。

  從我國近些年的文獻來看,無論中醫和西醫,對疣狀胃炎的名稱的認識存在著嚴重混亂的現象,大多數以疣狀胃炎命名,其次以糜爛性胃炎或慢性糜爛性胃炎或慢性隆起糜爛性胃炎命名,極少用痘疹樣胃炎、痘瘡樣胃炎。查閱CHKD期刊全文庫中1994年1月~2005年1月的國內文獻發現,稱疣狀胃炎者161篇、稱糜爛性胃炎者143篇、稱痘疹樣胃炎者4篇、稱痘瘡樣胃炎者1篇。名稱的混亂無疑阻礙了疣狀胃炎的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的深入,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規范辨證

  中醫並無疣狀胃炎的病名,該病根據臨床症狀多歸屬於“胃脘痛”。目前各家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見仁見智,眾說紛纭。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的顧慶華認為,據症狀及胃黏膜特征,該病與胃癰相似,病因為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加之情志不遂等,導致熱毒蘊結胃腑,氣血郁滯,絡脈不暢,血敗肉腐而成。唐山工人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司雁菱醫師等根據該病患者多慢性起病,反復發作,表現出上腹不適、疼痛、反酸嗳氣、餐後飽脹或惡心的症狀特征,認為該病多為虛實夾雜之證,其病因主要是脾胃素虛,郁而化熱,熱腐血瘀。還有人對650例該病患者進行辨證分析,發現濕熱內蘊、肝脾失調和氣滯血瘀是主要的病理變化。

  造成臨床對該病病因、病機認識不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與各位醫家主觀的辨證經驗差異有關外,還可能與其觀察的病例除疣狀胃炎之外,大多會伴有其他不同的上消化道疾患有關。疣狀胃炎患者伴發十二指腸潰瘍者最多(國內文獻報道大約為8。3%~33。6%),其次為胃潰瘍(4。4%~13。6%)、復合性潰瘍(4。3%~5。6%)、反流性食道炎(3。7%~6。6%),較少見的還有胃息肉、胃癌等。中醫因機認識不一還可能和疣狀胃炎的病灶分布不同有關。根據病灶分布不同,臨床將疣狀胃炎分為胃窦型和胃體/彌漫型,胃窦型與普通的胃窦炎有相同的病因,最主要的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由於有共同的病因學基礎,故與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球炎伴存的機會較多。而胃體/彌漫型則與免疫因素關系密切,與感染Hp關系不大。

  此外,疣狀胃炎有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之分,如隆起性病變主要由於組織水腫所致,中央臍樣凹陷較大而淺,稱未成熟型;如隆起病變主要由於纖維化所致,其隆起持續存在不易消失,為成熟型。疣狀胃炎按其病理還可分為活動期和修復期,活動期可見上皮變性、壞死、脫落,中性粒細胞浸潤和纖維樣物質滲出;修復期常見糜爛灶周圍固有腺體、幽門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時可見纖維化,再生腺管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不同類型疣狀胃炎的症狀差異均可能造成中醫因機認識的不同。 因此,目前針對疣狀胃炎的中醫藥臨床研究,應通過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試驗,根據疣狀胃炎發病的不同部位、成熟型和未成熱型之分、活動期和修復期之別,建立統一規范的胃黏膜微觀辨證體系,且四診合參,完善其宏觀辨證體系。另外,還應研究出胃黏膜微觀辨證和宏觀辨證有機結合的方法,使中醫的辨證論治規范化、客觀化、標准化。

  ■重視辨病

  由於在病因、病機認識上的不同,導致臨床在疣狀胃炎的中醫藥治療上存在多態性,有辨證論治、有專方治療、有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其辨證分型、處方用藥、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

  疣狀胃炎是借助胃鏡檢查根據胃黏膜的形態改變而明確診斷的。如前所述,在胃鏡下,根據疣狀胃炎的病灶分布將其分為胃窦型和胃體/彌漫型,不同的病變部位,由不同的病因所致,因而在治療上有所不同。疣狀胃炎的不同分期也是導致各家治則有出入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活動期Hp陽性者,臨床主要采用西藥抗Hp治療,中醫辨證多以脾胃濕熱為主,在辨證的基礎上,應酌加清熱化濕、解毒消癰之品以增強抗Hp療效;對修復期患者,在辨證基礎上,應加以活血祛瘀、逐痰消疣中藥辨病治療。

  因此,在中醫藥的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應在進行辨證論治的規范化研究的同時,重視辨“病”治療。其“病”的含義一是中醫之“病”的概念,根據中醫之病,結合現代的動物或臨床研究,選擇出行之有效的專方專藥。其“病”的含義之二是西醫的“病”,根據其是否有Hp感染或疣狀胃炎的成熟和活動與否,加上西藥的抗Hp治療,或胃鏡下的電切、微波及內鏡下氩離子凝固術(APC)等手段清除病灶。

  另外,由於醫學界目前對疣狀胃炎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科學的、權威的療效判定標准,因而無法對各種治療方法進行橫向對比,尚不能根據治愈率或有效率的高低來判定各種不同治療方法的優劣。鑒於疣狀胃炎有較高的Hp感染率,病理改變存在相當比例的腸化和不典型增生,部分病例病灶不易消退,加上目前臨床已經觀察到了疣狀胃炎的癌變病例,基礎研究已獲得了一些相關基因改變的初步證據,有理由考慮將其(特別是成熟型)作為一種癌前疾病,進行全面系統的臨床隨訪和深入細致的實驗研究,以期闡明其與胃癌的確切關系及癌變機理,探討中醫藥阻止或逆轉這種惡變的可行性。

  ●相關鏈接

  疣狀胃炎(VG):是由Moutler和Corner於1947年報道的一種內鏡下形態——內鏡下呈扁平疣狀隆起、中央臍樣凹陷糜爛的胃黏膜病變。其特點是再發性或持續性胃黏膜多發性疣狀隆起病灶,圓形或不規則形,多數散布於胃窦部,也可見於胃體部,有時沿皺襞連成串珠樣,亦可為胃窦孤立的單個隆起或少數幾個病灶,直徑約5~10毫米,高約2~3毫米,活動期常見隆起中央糜爛、凹陷,可有血痂、污穢苔覆蓋其表面。國內文獻一般稱之為疣狀胃炎,其病因及發病機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治療方案不統一。近年來有研究報道稱其有癌變的傾向。

  • 必讀:秋季養胃“五要領”
  • 經常吃夜宵 更易得胃癌
  • 牛奶and紅茶 養胃好搭檔
  • 大蒜是寶 能把腫瘤擋門外
  • 上班族 入秋別忘了養胃
  • 養胃 莫犯以下“四忌”
  • 晚餐太“好” 胃會“生病”
  • 送給胃炎患者的四款養胃菜
  • 吃隔夜菜吃出胃癌來
  • 胃病每月精彩熱文TOP10


  更多精彩內容 請點擊39胃病頻道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