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應避免兩個誤區:1。無所謂,正常人還有50%帶菌者呢。2。十分緊張,怕癌變。
自從1982年有學者報告了胃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與消化道潰瘍密切相關、是胃癌始發原因之一後,這個觀點已成消化界的熱門話題。尤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關系,不僅醫學界關注,許多病人在看了媒體的宣傳後也常常會問: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是不是真的容易得胃癌呀?
從世界上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來看,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確與胃癌發生之間有相關性。調查發現,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於對照組。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險性幾乎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但是患者也不必太緊張,因為幽門螺桿菌的菌株很多,不是只要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演變為胃癌。只有毒力很強的菌株,致癌幾率才比較大。
胃癌的發生是一個多病因、多階段的過程,在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這樣一個漫長的病變過程中,各種致病因素可能單獨或協同作用於不同階段。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作用於癌變的起始階段,即在活動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的發展中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說幽門螺桿菌感染為胃癌的發生奠定了基礎。但胃癌患者胃內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並不能直接引起人體細胞DNA突變及細胞表型的轉化。通俗地說,幽門螺桿菌不能直接致癌,不是致癌的“元凶”,而是“幫凶”。幽門螺桿菌分泌的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壞胃黏膜的保護機制,使各種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於黏膜上皮細胞。同時,幽門螺桿菌分泌的化學物質也可以直接促進細胞分裂,增加細胞DNA突變的機會。
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眾多,但患胃癌為數很少,這是為什麼呢?除與感染的幽門螺桿菌的種類不同、細胞產生的毒力強弱各異有關外,還與個體的敏感性、抵抗力,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後機體出現了不同的感染結果相關。此外,在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中,宿主的遺傳背景、飲食因素、營養、獲得感染的年齡以及其他環境因素,都可能同時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