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轉移機理
腫瘤擴散包括腫瘤浸潤(浸襲)與轉移過程,浸潤指腫瘤細胞的直接擴散,即從原發部位經組織間隙、淋巴管、血管、體腔或腦脊髓腔不斷地向附近或遠處器官、組織擴散、累及相應器官,這往往是惡性腫瘤生長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如宮頸癌擴散後出現冰凍骨盆,食管癌侵及主動脈、氣管、支氣管、肺及縱隔等。
轉移是指惡性腫瘤細胞脫離原發腫瘤主體,在與原發腫瘤不相連或較遠部位組織器官繼發生長出的一個或多個腫瘤,而這一新生長的腫瘤與原發腫瘤的病理組織類型基本相同,轉移的途徑有淋巴、血管、種植等。
影響腫瘤擴散的因素與癌細胞的活性、分化程度有關,主要包括DNA含量、細胞凋亡、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細胞標記物的特性強弱、激素水平的高低等等。
如果在早期檢測到原發性腫瘤並在其擴散之前切除,那麼癌症就可以治愈。反之,如果在診斷時就已存在微小的轉移瘤,那麼其預後是嚴重的。若不予治療,這些轉移瘤將廣泛增殖而致人於死地。
盡管腫瘤擴散所引起的嚴重後果是眾所周知的,但對腫瘤擴散的認識過程進展緩慢。可喜的是近年來對擴散過程研究的某些環節已取得了一些寶貴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擴散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一個極為活躍的過程。即腫瘤細胞浸入健康組織是一種既包括癌細胞反應,又包括正常細胞反應的復雜現象。
“轉移”一詞最初由一位法國醫生JC Recamier於1829年在其“癌症研究”的論文中提出的,他從解剖角度證明轉移瘤是由血循環、淋巴運行至機體其它部位的癌細胞引發的。對擴散的最新研究揭示,腫瘤細胞的入侵轉移是一多步驟、多因素參與的復合生理過程。
腫瘤擴散的細胞行為
在腫瘤細胞轉移過程中,脫離原發部位的腫瘤細胞只有極少數,即不到萬分之一能夠得以存活而開始形成新的腫瘤群。腫瘤本身提供新的血管以滋養其迅速擴散的瘤體生長,由於腫瘤內部所形成的血管是洩漏的,所以癌細胞很容易穿過這些血管壁。腫瘤體內血管樹的每個分枝都是瘤細胞進入循環系統的潛在部位。
淋巴管也是癌細胞的進出口要道,但是腫瘤不會產生自己的淋巴網。因為淋巴管通常要排除細胞間多余的液體,所以腫瘤內缺少淋巴管可能會封閉脆弱的血管,奪取腫瘤塊的一部分氧和營養物質而損傷腫瘤,對機體有利。腫瘤塊內缺少淋巴管還意味著癌細胞只能在腫瘤細胞和宿主細胞間的界面處進入淋巴系統。
脫離原發部位的腫瘤通常在靜脈和淋巴管循環裡運行,直至阻塞毛細血管床或淋巴結,或者粘附到脈管的內襯上。轉移的腫瘤細胞在形成繼發腫瘤前大都要流經心髒,肺是多種腫瘤轉移的共同器官,因為心髒在把血循環送至全身都要先通過肺部的毛細血管。由結腸癌產生的轉移癌通常出現在肝裡,因為肝要直接接受來自大腸的靜脈血。而轉移瘤發生在未預期的器官,則是因為腫瘤細胞未找到其存活的適宜條件,包括生長因子、趨化蛋白等因素。滯留在毛細血管或淋巴結裡的腫瘤細胞多數會死亡。可能是由於循環中的機械性渦流或宿主的防御性攻擊。但在8~24小時內,有極少數存活的腫瘤細胞開始侵入血管壁而最終留在循環系統裡。
並非所有進入器官的腫瘤細胞都能存活和生長,只有那些開始繁殖的腫瘤細胞才有可能建立一個新的腫瘤群體。環境中的多種刺激因素刺激腫瘤的增殖,包括宿主產生的生長因子、激素和腫瘤細胞本身產生的生長因子。新形成的腫瘤體內形成血管提供營養保證腫瘤的繼續繁殖。繼發性腫瘤又可成為腫瘤細胞擴散的新發源地,因此轉移的集群能自我轉移,從而加速病情的惡化。
在70年代末,有人認為腫瘤擴散是一被動過程,即腫瘤細胞是由生長壓力推入循環的,它們在循環中相互分離而擴散,但這種假說卻不能解釋良性腫瘤不能擴散的原因。以後的研究證明,腫瘤入侵是一個主動過程,惡性腫瘤大都是潛在的轉移性腫瘤,它需要侵入其它組織。沒有侵入特性的良性腫瘤和周圍正常組織界限分明,而惡性腫瘤的界限則很難分辨。位於這種界限的腫瘤細胞活躍地脫離其原發性腫瘤塊。發生在侵入前沿的錯綜復雜的生化活動包括來自腫瘤細胞和宿主兩者的作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