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年日本學者的報告,早期胃癌病人占手術切除胃癌病人的50%,其5年生存率可達70%。目前我國早期胃癌病人所占比例仍比較低,文獻報道為4%~10%。如何提高我國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以改善胃癌預後是當務之急。
早期胃癌的概念於1962年由日本內鏡學會最早提出,定義為癌腫的浸潤局限於粘膜或粘膜下層,不論其有無淋巴結轉移。此類胃癌預後良好,5年生存率達90%以上,而進展期胃癌一般為30%~40%。提高胃癌的早期診斷率,增加早期病例的比例是改善胃癌預後的關鍵。
北京協和醫院自1990年至2001年共收治經手術治療的胃癌789例,其中早期胃癌85例,占同期收治病例的10。8%。85例早期胃癌中男性62例,女性23例,男女之比為2。7:1。發病年齡29~80歲,平均57歲,發病高峰年齡為50~69歲。伴有慢性胃潰瘍或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者35例,占41%。臨床症狀大多為上腹部疼痛不適(96。5%),少數患者伴有黑便、食欲減退及消瘦等症狀。40例病人術前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其中胃癌15例,胃潰瘍14例,余11例未見異常。除1例病人外,其余84例病人術前均行胃鏡檢查並同時行活檢病理學檢查。胃鏡下肉眼診斷胃癌30例,胃癌不除外33例,胃潰瘍14例,胃炎7例;活檢診斷胃癌74例(88。1%),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0例(11。9%);術前行便潛血檢查57例,陽性14例(24。6%)。
85例早期胃癌病人中,12例行胃癌D1根治術,73例行D2根治術。遠端胃大部切除術78例(均為畢I式),近端胃大部切除術2例,全胃切除術5例。除1例術後出現胃排空障礙外,無其他手術並發症。
術後標本病理學診斷結果顯示,85例早期胃癌的病灶類型為:Ⅰ型2例,Ⅱa型6例,Ⅱb型8例,Ⅱc型29例,Ⅱb+Ⅱc型11例,Ⅲ型15例,Ⅱc+Ⅲ型8例,其他6例。病變部位按A、M、C分區法,A區47例,M區35例,C區3例。侵及粘膜下層者38例,粘膜內癌47例。最小腫瘤病灶直徑為0。3 cm,最大為7。5 cm,平均為1。97 cm。其中微小胃癌(≤ 5 mm)10例,占11。8%;小胃癌(6 mm~10 mm )18例,占21。2%。高分化腺癌17例,中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26例,印戒細胞癌8例,粘液腺癌 2例。胃周淋巴結轉移癌6例,占7。1%,其中侵及粘膜下層者4例,粘膜內癌2例。
隨訪時間為4個月~12年,平均49。3個月。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93。7%和87%。術後胃癌復發1例,發生遠處轉移2例,分別為骶骨轉移和肝轉移。
早期胃癌沒有特異性症狀,甚至毫無症狀。常表現為中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與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症狀相似。多數病人伴有胃潰瘍或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早期胃癌上消化道造影檢出率較低,加上國內尚不能開展高危人群的胃鏡普查,所以我國目前早期胃癌檢出率較低。 用纖維胃鏡可直接觀察胃內形態變化,並能采取病變組織行活檢,是診斷早期胃癌的首選方法。胃鏡檢查加病變組織活檢能使早期胃癌的診斷率達90%以上。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的關鍵在於,提高臨床檢查技能及醫患雙方對胃癌的警覺性。對40歲以上出現不明原因上腹部症狀者,可常規行內鏡檢查,對慢性胃病患者應定期復查胃鏡。胃鏡下活檢病理報告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人,應重復多次胃鏡及活檢,以免延誤診斷。 早期胃癌的治療目前仍以開放性手術治療為主,依據癌的部位及病灶大小不同,可采用近端或遠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淋巴結清除范圍:局限於粘膜內的早期胃癌可只清除第1站(D1),侵及粘膜下者應作第2站淋巴結清除(D2)。其預後較好,術後5年生存率為93。7%。
早期胃癌術後復發及遠處轉移的發生率較低,文獻報道小於5%,故術後一般不需化療。伴有胃周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胃癌病人術後復發及遠處轉移的發生率較高,應給予化療,並定期隨訪。